2021-07-11 08:58:38
来源:水母网
党员群众在参观老海岛精神纪念馆
水母网7月11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 摄影报道)6月的长岛,天蓝海碧,草木葱茏。走进长岛,巍峨耸立的九丈崖见证着海岛之变。
什么样的精神,让数以万计的热血儿女离别故土和亲人驻守海岛,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什么样的力量,让广大军民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艰苦卓绝的海岛建设中,靠铁锤钢钎、肩挑背扛开辟新天地?
又是什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长岛军民把自己和祖国、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赤诚爱国、以身许国?
带着这些疑问,6月18日上午,“信仰之路——‘馆’览百年红色胶东”大型融媒战役性采访团,走进位于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的老海岛精神陈列馆,探寻长岛之变的密码基因,感受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在长岛老海岛精神陈列馆,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实物, 2300多平方米展陈面积,近千件馆藏物品,记录着军民保卫海岛、建设海岛的感人故事。
海岛为家、艰苦为荣、祖国为重、奉献为本——老海岛精神是岛的根和魂,是长岛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标杆,是守岛人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坚守初心 自强不息
献了终身献子孙
如果说长岛的根是扎在海里,那么守岛官兵的根就深深扎在长岛上。
1949年8月长山列岛解放后,数以万计的热血儿女离别故土和亲人驻守海岛,“党是我的妈,岛是我的家,我听妈的话,我爱我的家”的铮铮誓言,在一代代守岛官兵中传承发扬。
秦建彬,河北南宫人,1947年参军入伍。曾参加过上百次战斗,先后17次立功受奖。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岛组建要塞区,秦建彬奉命驻守大竹山岛,在长岛一干就是一辈子。在他的影响下,儿子、女儿、孙女也都留在海岛,成为建设海岛的“军二代”“军三代”。
渤海深处的大钦岛,是山东省距离大陆最远的海岛,面积仅有6.38平方公里。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5名十七、八岁的女兵韩秀云、张德英、张秀菊、张宏、马桂玲,相继从济南军区卫校毕业来到这里,成为驻岛部队女军医。她们先后在岛上安家,把人生最美好的20多年青春留在这里,被岛上官兵和渔民亲切地称为“五朵金花”。
“铁定信念听党话跟党走,党叫干啥就干啥。”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工委党群工作部副部长朱爱玲说,广大守岛官兵和党员干部群众舍弃岛外更好的生活条件,无怨无悔走进长岛、驻守长岛、建设长岛,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把理想、事业、家庭融入海岛。
1960年,参加过朝鲜战争的兰文华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大钦岛驻军某部任连长。他的儿子出生在大钦岛东村,取名兰东生。1980年,兰东生报名从军,也被分到了大钦岛驻守海防。2005年,兰东生的儿子兰天高中毕业报名参军,循着祖辈父辈的足迹再次回到了大钦岛。
“兰家三代接力守岛只是一个缩影,在一代一代守岛军民安家、爱家、传家的赓续接力中,老海岛精神得到永续传承。” 朱爱玲说。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广大海岛军民的精神本色。党和国家一声令下,广大军民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艰苦卓绝的海岛建设中,并始终保持着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面对艰难困苦的环境,广大军民无怨无悔。
大竹山岛是长岛最艰苦的“四无”岛之一。1964年,岛上兴建军人子弟学校时连像样的房子都没有,范嘉第主动向县教育局请缨:“我要去!军人抛家舍业在荒岛守国门,他们的孩子不能没学上!”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学校终于走上正轨,在校学生从5人增加到28人。1965年学校步入正轨,范嘉第却积劳成疾患上肺病。由于大风停航无法及时就诊,他连续咳了九天血,生命垂危之际才终于通航出岛接受治疗。医生建议他:调走吧,交通不便会要了你的命!可大病初愈的范嘉第做出了第二次无悔的选择:“我一走,学校还不知道要停课多久,我一定要去!”在官兵和学生们的欢呼声中,范嘉第老师回来了!沉寂多时的学校,又有了朗朗读书声。
“岛是我的家,党是我的妈,我爱我的家,我听妈的话”“人脱一层皮,岛披一层钢”……在大竹山岛,誓言碑林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这是一批又一批大竹山岛退伍老兵留下的誓言。离别之际,他们最后一次拿起打坑道的钢钎大锤,在石头上刻下字字忠诚的铿锵誓言。
无论是与风浪为伍,还是在孤岛上教书育人,一代又一代守岛人都坚守初心,无怨无悔。
赤诚爱国 无私奉献
越是艰险越向前
走进老海岛精神陈列馆,“渤海红帆”雕塑格外醒目。1945年抗战胜利后,山东两万多名官兵渡海挺进东北,长岛人民驾驶自己的风帆船运送子弟兵,这次运兵东北是人民军队和海岛人民首次并肩战斗,是老海岛精神的起点。
“祖国为重是老海岛精神最坚实的内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长岛军民把自己和祖国、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赤诚爱国、以身许国、精忠报国,为了祖国繁荣昌盛不懈奋斗!” 朱爱玲说。
1945年9月4日,中共胶东区党委给长山岛特区军政办事处发来急电:为了保证部队安全渡海急进东北,需要在砣矶岛设立兵站,改换大船转运渡海部队。长山岛特区军政办事处主任孙纯组织岛上仅有的十余名党员,到村里船上宣传发动,仅用三天时间就从砣矶岛、大钦岛、隍城岛组织了载重15吨至25吨的大帆船一百余条。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将21569名官兵运送到东北。
运兵期间,砣矶岛家家推磨、户户蒸馍,村村泊船、船船上水。多年后,老渔民吴高远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一脸幸福:“我媳妇烙的饼子焦黄脆口,战士们都争着吃。她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干劲十足,任务完成再领一份。后来每次提到这事,都感到非常自豪。”
解放长山岛战役中,长山岛有76名向导和491名船工参与支前。山东省人民政府支前办事处在战后总结中指出:“此次支援任务的胜利完成,其中一个原因是长山岛特区渔民干部的积极支援,特别是长山岛特区的船员,在海上支援中确实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门对门、窗对窗,一根绳上晾衣裳”,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是长岛军民源远流长、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守岛一家人,建岛一条心”,长岛军民同心、众志成城,汇聚成了保家卫国的强大合力。1992年1月16日,长岛县首次被民政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全国双拥模范县”荣誉称号。
忠于党、忠于人民、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坚定信念扎根海岛,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他们始终坚持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在改革、发展和稳定中起到表率作用。
在渔村群众生产生活遇到困难时挺身而出,为群众排忧解难;在海难救助时英勇无惧、冲锋在前……一代又一代驻岛官兵和党员干部以奉献为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忠诚、恪尽职守、不怕牺牲的优秀品格,践行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铮铮誓言!
2003年2月22日,从旅顺驶往龙口的辽旅渡7号轮船在砣矶岛附近海域翻沉,旅客和船员跳海求生。接到上级通知后,砣矶镇立刻组织渔民出海救援。时任砣矶镇党委书记王成强第一个跳上渔船,书记带队就是最好的动员,船长、船员迅速到位,渔船立刻驶向出事海域。由于风高浪猛,渔民随时可能被抛入大海,他们就用绳子把自己绑在船上。海中的旅客已经冻僵,无法握住绳索,渔民兄弟就用钩子拉住他们的救生衣。一次没有对准,旅客一下子被海浪推出百米远,渔船艰难掉头再次搜救。冒着七级大风将81名船员和旅客全部救起,创造了中国海难救助史上的奇迹。
“危急时刻挑重担,越是艰险越向前。”长岛广大党员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每当海上发生灾难,鲜红的党旗就高高飘扬,沉甸甸的党徽也越发闪亮。党员干部当尖兵、打头阵、挑重担,广大群众倾力支持、紧紧相随,用智慧、坚毅与勇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长岛共组织海上搜救177次,成功救助遇险人员1431人,成功救助船舶121艘。
革命战争年代,长岛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斗、驾船支前、南征北战,吹响了冲锋的号角;和平建设时期,长岛军民响应党的号召,枕戈待旦、精武备战,守卫着祖国的海疆。
党旗领航,使命担当
“海上仙山”变身“碧海青山”
老海岛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长岛的森林覆盖率只有0.5%。数十年来,驻岛军民不懈奋斗,持续不断地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森林覆盖率现已达到50%以上,形成了全国闻名的岛上林海和“候鸟驿站”。满目苍翠、鸟语花香的背后,是一个个不为人知的护林英雄和平凡故事,他们的奉献得到了全岛人民的尊重。
肖汝福,1946年参军入伍。1955年肖汝福从牙山林场带着6万斤树种到长岛拓荒种植。几经试验,终于找到了适应长岛自然条件的树种——黑松,又培育出抗风、耐旱、喜雾的松苗。他总结出刨坑四个“一律”、栽树四个“必须”的严格标准,成为长岛林场科学植树的操作规范。肖汝福“思想不通,栽树不活!”的经典语句,流传至今。
天然优质的生态,是长岛最宝贵、最核心的资源。
衰退的大叶藻现已在海滩礁石丛生,东亚江豚、斑海豹等濒危生物频繁群游,鲸鱼、海龟经常现身,东方白鹳、黄嘴白鹭等濒危鸟类明显增多,野生海珍品、传统经济鱼类资源逐渐恢复……在长岛,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长岛将生态保护修复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山水林海城”整体谋划、一体推进,打造绿水青山海岛样板。经过持续保护修复,长岛的天更蓝、山更绿、岸线更美、海更清澈,“海上仙山”逐渐变成“碧海青山”。
“碧海青山”何处来?100%拆除全域风力发电机组,100%完成有居民岛屿裸露山体生态修复治理,100%禁止旅游车辆进岛、淘汰燃油公交车、禁止岛内新增燃油机动车辆,100%完成城区集中供暖电代煤改造,100%禁止燃放烟花爆竹,100%实现城乡污水无害化处理,100%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一步一个脚印,长岛推动生态保护修复不断深入。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19年长岛被国家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到2020年,PM2.5降低14.7%,海水COD浓度降低51.3%,悬浮物浓度降低48.2%,90%以上近岸海水质量达到一类标准。
“我愿意,用青春之我和点滴之力,让小岛更美、让人民生活更好。”这是北隍城乡机关干部日记中的诗句。
“我愿意”,多么平凡又伟大的三个字,却已深深烙在每名党员干部的心里。
党旗领航,使命担当,向着打造绿水青山海岛样板,长岛正阔步前行。
王雪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