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通旅游财经 水母网> 新闻频道>烟台要闻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精雕细琢城市“绿色”气质

2023-05-31 08:46:07

来源:水母网   YMG全媒体记者 童佳怡 实习生 韩嘉怡 通讯员 谢楠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日前,生态环境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确定2023年“六五”环境日的主题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确定国家主场活动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

作为山东第一个,也是北方第一个印发美丽建设规划的城市,长期以来,烟台致力于深耕生态城市建设:空气质量自2018年起连续5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综合指数改善居全省第一位;六项主要污染物浓度,O3列全省第4位,其余均列全省第2位,优良率达86.3%;颗粒物浓度连续3年实现两位数幅度改善,首次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气;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90.9%,优于省定目标27.3个百分点,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优良水体比例及水质指数均居山东沿海7市首位;造林落地上图3338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28%,居全省首位……

绿水青山诠释生态之变,生态之变折射发展之变。在如今的烟台绿色生态发展版图上,高楼大厦、智慧产业拔地而起,与此同时,以自然格局为基底,蓝绿交融、山海城一体的绿色生态家园正在加速落成。

让城市“深呼吸”

空气质量连续四年达国家二级标准

爱上一座城,可以因为它独特的风景、淳厚的人文,也可以是因为它的一缕清风、一片星空。“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就是环境好,空气特别清新。”前段时间来烟台参加迷笛音乐节的张景天说。短短五天的旅程,让他在相册里留下了不少记录烟台碧海蓝天的美图。

改善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广大游客和市民的幸福感。自2018年以来,烟台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五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市劣五类水体全面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完成率达100%;全市近岸海域水质稳中向好,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40%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数据背后,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

以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为重点,近年来,烟台市加强臭氧和PM2.5协同控制、陆海统筹治理和土壤安全利用,修订《烟台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持续健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机制。在问题整治方面,全市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智慧管控,建立扬尘污染联合惩戒机制,共完成66家重点行业企业无组织排放问题整治和70家重点行业企业VOCs综合治理。

推动整治落地往往需要“催化剂”。在管理体制机制上,全市积极推动市县两级生态环境委员会办公室实体化运行,依托环保网格、环保医生、有奖举报、挂图作战等工作模式, 开展生态环境突出问题集中整治攻坚行动,构建齐抓共管的“大环保”格局;制订若干法规规章,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法治基础。健全“1+7”财政奖补机制,实现重点领域环境质量生态补偿全覆盖。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实现固定源排污许可全覆盖。总结出具有广泛推广意义的“1+3+N”排污许可改革试点经验,通过督考一体工作机制,助力生态环境保护齐抓共管大格局更加完善。在实践与探索中,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日益完善,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不断成熟。

大气环境治理,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目前,全市正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让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让绿色理念不断延伸,让生态文明底色更加鲜亮厚重,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与修复,以更高标准改善环境质量,为美丽中国建设在大气污染防治层面探索实践提供生动案例。

“亮剑”海洋治理

构建陆海联通美丽廊道

依海而兴的烟台,深知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从滩涂到海洋,从浅蓝到湛蓝,排污口“焕新颜”,海岸线“亮底色”。

时间,回到2016年。我市成为全国首个地级城市推动绿色发展示范基地、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17年出台《关于推进长岛海洋生态保护和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和《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规划》,全面启动长岛国家级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2018年建成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科学分类“治口”,入海排污口整治走在前列。以国家渤海入海排污口整治试点为契机,统筹推进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对部、省交办的7大类15小类共5275个排污口开展溯源排查整治,并于2022年10月全部完成核查销号。建成省内首个入海排污口智慧管控平台,实现入海排污口整治“线上线下”双控。

溯源而上“治河”,入海河流水质有效提升。强化入海河流水质管控,严防陆源污染直排入海,扎实开展入海河流总氮治理专项行动,完成重点河流“一河一策”方案编制,在门楼水库、界河等重点河湖开展总氮削减试点探索。推广“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模式,加强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有效补充河流生态基流。加快城镇污水基础设施建设,4个区市率先实现雨污合流管网清零,累计建成配套管网672公里。

综合施策“治岸”,陆源污染防控更加得力。坚持治海先治水、治水先治岸的思路,坚持标本兼治、清源治本,以陆源深度治理根治海洋污染顽疾。强化沿海农村污染治理,累计完成2110个村庄污水治理,全域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3606处规模畜禽养殖场配建了粪污贮存、处理、利用设施。强化港口污染治理。推进港口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62处人工渔港和53家港口企业环境大幅改善,垃圾、污水实现有效收集。

一湾一策“治海”,美丽海湾建设初见成效。深化三级湾长和网格化海洋生态环境管理机制,以莱州湾、丁字湾等海域为重点,按照“一湾一策”要求,强化海湾整治修复。建立烟台市湾长制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海湾巡查“云监管”。开展“碧海”专项执法行动,实现海洋环境执法11个沿海区市全覆盖。加强全市水产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改造替换养殖环保浮球1200多万个。

治理海湾,不仅需要“点”的突破,更需要“面”的健全。为构建权责清晰、监控到位、管理规范的监管制度体系,我市颁布实施了全国首部入海排污口管理规章《烟台市入海排污口管理办法》和全省首部海洋生态保护条例《烟台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切实做到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近年来,烟台坚持陆海统筹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规范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对大沽夹河等11条重点河流开展百日攻坚行动。全市入海河流水质持续改善,21个直排海污染源实现稳定达标排放,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连年保持90%以上。汇聚海的辽阔、水的灵动,烟台城市建设正以更加和谐的姿态拥抱自然,融入生活。

低碳“组合拳”

筑牢城市“绿色根基”

窗明几净、纤尘不染的生产环境,数字控制、安静运转的智能设备,无害处理、没有异味的涂装流水线……目前,这已经成为大多数烟台企业的作业场景。

2020年,烟台在全省率先组织美丽烟台建设研究工作,编制完成了《美丽烟台建设战略规划(2021-2035年)》,并于2021年在我市举办的“2021碳达峰碳中和烟台论坛”上发布。以减污降碳协统增效为抓手,我市正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四大结构优化成效显著。 2023年将全市150家企业纳入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名单,数量为全省最多。完成70家企业VOCS综合治理工作。2021年以来淘汰低效落后燃煤机组17台,总容量47.65万千瓦。开展清洁取暖改造40.78万户,城市(县城)集中供暖面积达到1.43亿平方米,推广清洁煤炭2.51万吨。完成1000台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试点工作。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

——“四减四增”深入实施。至2022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2020年降低11%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2.89%,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18%。积极开展智能低碳城市试点,我市发出了山东第一度核电、山东第一度海上风电。此外,海阳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全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达到52.7%,居山东省首位。2020年以来,烟台长岛和栖霞成功创建全国第三批、山东省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莱山区入选“山东省生态文明强县”。

——国土绿化三年攻坚。当前全市累计完成造林和生态修复5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均居山东省首位,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积极践行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持续不间断生态治理修复,多年未见的大叶藻等藻类在海岸丛生,白江豚、鲸鱼等珍稀海洋生物频频出没烟台海域。一幅蓝天白云、水清岸绿、生态和美的“高颜值”生态画卷正在港城大地徐徐铺展。

俯瞰港城,山峦叠翠,水天一色。下一步,烟台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聚焦“守底线、提质量、强服务、铸铁军”四大任务,努力打造经济产业低碳循环、陆海生态自然和谐、人居环境健康宜居、治理体系现代高效的美丽城市典范。驰而不息,逐绿而行的路上,烟台将砥砺前行。YMG全媒体记者 童佳怡 实习生 韩嘉怡 通讯员 谢楠

张秀秀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

相关报道
关于水母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 版权声明 | 平台公约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电话:12377举报邮箱: 侵权假冒举报:0535-1231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5-6631312举报邮箱(未成年人的举报平台):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站疫情防控有害信息专项举报入口:jubao@shm.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专区暴恐举报网暴举报

  • 水母网官网微信

  • 水母网官网微博
本站官方网址www.shm.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