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通旅游财经 水母网> 新闻频道>烟台要闻
"馆"览百年红色胶东⑧不息的奋斗

2021-07-09 08:25:42

来源:水母网   YMG全媒体记者 马全应 王小丹 王军华 通讯员 徐广辰 摄影报道



6月下旬的烟台,虽是初夏,车窗外翻滚的空气里,已经涌起了热浪。

“信仰之路——‘馆’览百年红色胶东”大型融媒战役性采访团驱车前往龙口下丁家镇,记者要去寻找的,是另一种“热”。

在下丁家镇下丁家村北山半山腰,一栋朴素的建筑出现在记者的视野,它就是此行的目的地——下丁家艰苦奋斗精神党性教育基地。

半个世纪前,下丁家人为了节约土地,在半山腰建起了一所村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后来,这里被改造成下丁家艰苦奋斗党性教育基地。曾经传出朗朗书声的学堂,记录着先行者的奋斗足迹,迎接着后来人的追寻景仰,也承载着这片土地最宝贵的精神。

“山东省黄县下丁家大队为改造恶劣的自然环境,提出‘以水为纲,山水田综合治理’的口号……在国家遭受暂时困难的关头,以苦干、拼命干的精神,肩负起富强国家的重担。”

——2011版《中国共产党历史》,用67个字记载了20世纪60年代下丁家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事迹。

短短67个字背后,是下丁家人长长的艰苦奋斗史——不等不靠不认输,一颗颗红心、一双双铁手,硬是将一个穷山沟变成了新山乡,不仅为全国农业战线树起了一面旗帜,更凝练出党员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下丁家精神”。

记者要寻找的“热”,正是“下丁家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不出所料,半个世纪过去,山乡巨变,初心未改,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这份热从未消散。

红心铁手战天地

“有女不嫁范家村,吃水挑到南山根;去时穿着绣花鞋,回来露出脚后跟!”

“山是和尚头,光溜溜;地是一层皮,乱石窝。”

这些记录在下丁家艰苦奋斗精神党性教育基地展馆里的旧时民谣,一下子把人带回半个世纪前的那个穷山村。

那时的下丁家什么样?山高地薄石头多,零碎的土地夹砂带石,“三天无雨苗发黄,一场大雨冲个光”,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农民累死累活打的粮食不够充饥,只能卖地求生。

这样的日子,看在带头人王永幸的眼里,也急在他的心头,但面对困难,他没有气馁,而是下定决心:沿着党中央指引的方向,组织群众,发展生产!就这样,从第一个只有9户人家的农业互助组开始,下丁家人开始了农业合作化道路,他们修路、治水、治田,开始了战天斗地的艰苦历程。

战天斗地苦不苦?苦。可下丁家人为了过上好日子,有苦也不怕。“我们眼前的这块地是6.07亩,可能现在看来,6亩土地不算什么,但这是当时下丁家人奋战了十几个日夜的成果。”站在一个微缩景观前,教育基地讲解员吴雪瑜告诉记者,这块地,是当年村民将7块零碎的山耩薄地一块块“开膛破肚”平整来的,在当时,想平整好这样一亩土地至少要投入三四百个工,“这是村民造出的下丁家自古以来第一块可深耕、能灌能排的大块地,被下丁家人自豪地称为‘一大地’。”有了“一大地”,下丁家人有了奔头,他们劈岭造地、河滩造地、填沟造地,像啃骨头一样硬是将1.7万多块零碎土地整成6千块共计1600亩的平整土地。

战完穷山斗恶水。下丁家十年九旱,自古靠天喝水、靠雨种田。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他们开山取石建水库,把石头一块块凿出来,一车车推出去,硬是在青石板上打出了一眼眼大井。因为村民们下定决心,要把天上水蓄起来、把河里水拦起来、把地下水挖出来,让穷山恶水,变成青山秀水。

改革开放之后,下丁家人继续组织群众兴修水利。展馆里,一个生动的场景展现着高山水库的建设过程。从1982年冬天到1987年秋天,21个生产队500多人顶烈日冒风雪,全靠肩挑背驮修起了高山水库。据统计,平均每个劳力向山上运了22万斤石料,磨穿了10副肩垫。30年大干苦干,下丁家共修建了21座水库,25座扬水站、55眼大口井、8条拦河坝等配套水利工程,完成了“山顶水库、山腰塘坝、山根库井”的三级蓄水规划。

有人说,大寨对付的是黄土,而下丁家啃的则是石头。一代又一代的下丁家“愚公”,就是凭着自己的一双手,把穷山沟变成了“看山山青、看地地平、沟沟有水、库库相连”的新山乡。

展馆里,一枚不起眼的钢钎静静地躺在那里。讲解员吴雪瑜告诉我们,这是当年下丁家人打炮眼用的,原本有三四尺长,不知道被多少人用过多少次,最后磨得只剩巴掌大小。钢钎留下的是磨砺,刻下的是下丁家人奋斗的印记。

奇迹来自人民

“今天,王永幸正是用这种昂扬的革命豪情,带领下丁家大队的党员和贫下中农沿着毛主席指引的航向,乘风破浪,迎接伟大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

1969年12月31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最后一天,《人民日报》刊发整版报道《一心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铁柱子》,下丁家带头人王永幸的故事传到了四面八方。时隔50多年,站在这张泛黄的《人民日报》前,读起这位老书记的往事,依然觉得振奋无比。

王永幸放弃公职回到家乡,带领村民苦干大干,建起水库拦河坝,封山育林栽果树,村里五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227万余斤。山乡变了,农民笑了,可王永幸的脚步停不下来,他跑遍全村大小36座山头,数十条沟涧,为下丁家制定了“山顶林、山腰果、山根粮”的蓝图。

“不为名,不为利,群众放心党满意。”这是王永幸一生坚守的信条,也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追求。王永幸是带领下丁家人走上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道路的领头人,也是千千万万下丁家党员干部和普通劳动者的缩影。

几十载奋斗路,下丁家涌现了无数敢打敢拼的人物,展馆里,陈列着一幅幅下丁家楷模人物的照片和事迹:“老铁人”吕明仁、“活愚公”王万珍、“集体迷”姜延有、“小石匠”吕明毅、“钢铁九姊妹”、“铁姑娘”陈文珍、“好队长”王永胜……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峥嵘往事,属于下丁家的奇迹,正是一代代下丁家人共同成就的。

在没有水、没有路、没有田的下丁家,奋斗的奇迹正是来自于——人!

教育基地的放映厅里,放映着一部珍贵的“老电影”,这是当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为下丁家拍摄的一部纪录片,镜头记录下的就是下丁家人真实的劳动场面。

种粮食缺化肥,家家户户扒灶台、拆土炕、刮墙皮,大积“争气肥”;合作社初期底子薄、工具少,大家就用土法自己编抬筐、拧绳子、造推车、做扁担……靠着一双手向高山要水、向石硼要地,就是没有向国家要过一分钱;坚持党员带领群众,奉献在前,修筑泳汶河拦河坝时,在顶凌合龙的关键时刻领导干部带头跳入冰水,大伙筑起人墙阻挡湍急的水流……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那些令人动容和铭记的,并非只有惊天动地的英雄,以忘我的团结和坚忍的毅力创造奇迹的平凡人,有着更加鼓舞人心的能量,这就是精神的魅力。

每个下丁家人,都是“下丁家精神”最好的诠释者。

奋斗初心不改

6月20日,下丁家镇党委在下丁家艰苦奋斗精神党性教育基地举行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党旗下,老党员和新入党党员一起宣读入党誓词,就像一场庄严的传承。

传承的是党员使命,更是下丁家不变的传统和精神。近年来,龙口市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作为农村基层党建的重要工作,下丁家人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下丁家精神”,把群众组织起来,依靠集体的力量,积极探索重整土地、联合发展的新路。目前,下丁家村已经成立三个合作社,下丁家镇的第一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就诞生在这里。山耩薄地被改造成现代化果园,配套现代化设施,请来专业人员科学管理,丰收的果子运出了山村——组织起来,发展生产!撂荒的土地再一次变成希望的热土。

“下丁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着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以奋斗者的姿态投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龙口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志臣告诉我们,在下丁家艰苦奋斗精神党性教育基地进行改造时,下丁家人特地保留了老校舍的原貌,希望它能继续见证这里的发展与未来。

被期许的见证,正在发生。

站在“下丁家人”群雕下极目远眺,32华里的环山路,曾承载着拓荒者奔波的脚步,如今记录着新山乡建设的日新月异;遍布36座山头的高产稳产田,曾见证了下丁家战天斗地的历史,如今寄托着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群山环抱的21座水库塘坝,曾流淌着敢为人先的不屈斗志,如今奔涌着下丁家人更高远的追寻。

青山绿水中,群雕遥望沃野,这片沃野中的奋斗者们,从未褪去初心与本色,从未停止向前的脚步。时代的洪流里,山河的巨变中,唯一不变的,是下丁家人最宝贵的奋斗热忱,依然滚烫,成为一代代逐梦者前行路上最亮的光。(YMG全媒体记者 马全应 王小丹 王军华 通讯员 徐广辰 摄影报道)

编辑:张秀秀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

相关报道
关于水母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 版权声明 | 平台公约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电话:12377举报邮箱: 侵权假冒举报:0535-1231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5-6631312举报邮箱(未成年人的举报平台):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站疫情防控有害信息专项举报入口:jubao@shm.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专区暴恐举报网暴举报

  • 水母网官网微信

  • 水母网官网微博
本站官方网址www.shm.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