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通旅游财经 水母网> 新闻频道>烟台要闻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好人才政策工具 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11-18 09:14:01

来源:水母网   刁静洋



进入新时代以来,山东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引,把人才工作放在“发展之要、强省之基”的战略高度,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的首要重点工作引育一流创新人才,举各方之力提供精准有效的人才政策供给,打造齐鲁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总体而言,山东省人才政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凤凰择梧桐而栖,人才择热土而安。站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上,山东省将继续优化人才政策,凝聚创新人才力量,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我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山东贡献”。

新质生产力是适配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其“新”体现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上,其“质”体现在创新驱动上。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创新驱动本质上就是人才驱动。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用好人才政策工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人才工作方面释放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信号,即把科技、教育、人才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同时还明确提出要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以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于山东省而言,这一信号为全省人才政策的优化提供了顶层设计,必然要求省内16个地级市增强宏观政策一致性,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通过对人才引、育、留、用各环节的政策供给的优化,更好地发挥现代化人才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活跃推动作用。

进入新时代以来,山东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引,把人才工作放在“发展之要、强省之基”的战略高度,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的首要重点工作引育一流创新人才,举各方之力提供精准有效的人才政策供给,打造齐鲁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总体而言,山东省人才政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积极引育激发人才聚集效应。山东省以“人才兴鲁32条”为主要政策导向,将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技能型人才和与我省产业结构相匹配的产业型人才作为引育重点,提供了灵活开放、因才而异的积极引育政策,激发了人才聚集效应。例如,对于高层次人才实行柔性引才、“一事一议”制度,对青年人才实施“万名博士、十万硕士、百万大学生创业齐鲁计划”,为技能型人才创办国家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依托农业、海洋、化工、制造业引育特色产业人才集群等。引才实现了聚智。最新数据显示,海洋产业全职驻鲁院士已达22人,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省内博士后设站数量和招收数量均位居全国各省份前三位。引才还实现了兴业。山东省成长出一大批领军企业,其中,2024年有68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500强,数量居全国第二。

二是载体建设提高人才创新能力。近年来,山东省把握新旧动能转换机遇,在不断优化产业布局的过程中,持续打造了一批科研创新平台和企业载体平台,提高了全省创新发展能力。在打造科研创新平台方面,山东省通过人才工程配额、院校企一体化科研、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支持等措施,推动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搭建企业载体平台方面,山东省通过企业梯次培育、增加R&D人员招聘和经费支出,实施省级科技创新发展专项支持等举措,助推企业创新活力和效益大幅提升。截至2023年底,全省R&D人员数量和经费支出分别居全国第4位和第5位,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5件,位居全国第6位。到2024年4月,山东已累计培育、认定创新型中小企业170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6075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032家,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三是擦亮品牌增强人才留鲁黏性。面对当前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山东积极作为,连续出台了一系列以人才留用需求为导向的特色品牌,建立起具有吸引力的多层次人才制度体系。这些政策供给涵盖高校毕业生留鲁,教育、医疗、住房保障,城市品质和发展空间优化等方面,运用间接性人才政策手段增强了人才留鲁黏性。其中,代表性的政策有:依托“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品牌,赋能“百校千企”将青年人才汇聚山东;依托“齐鲁惠才卡”,打通精准高效的人才服务通道;依托“人才贷”“人才险”等金融性政策,拓展人才创新创业发展空间。截至2023年底,全省已累计为8680名高层次人才颁发“山东惠才卡”,为全省9万余人提供人才住房保障。到2024年4月,全省累计发放“人才贷”99亿元、提供“人才险”59亿元……济济多士,人才蔚起,山东省人才生态正在加速优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擘画了更为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在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山东省已经形成了富有成效的人才政策供给体系。未来应以更加主动和积极的工作导向,进一步优化政策供给,加快实现人才强省建设目标。

完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政策供给,为新质生产力发展铸合力。人才链、教育链、科技链、创新链是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抓手,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根本在于“四链”深度融合。基于“四链”融合的需要,未来山东省的政策供给应以产业链的强链、补链、延链为切入点,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和一流创新平台为匹配,强化高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规划和鼓励政策,一体优化政策工具。在具体的政策优化过程中,应按照经济、社会、产业、教育、科技等领域发展的内在要求进行整体谋划,做优顶层设计。同时,各类措施的实施应注重动态平衡,以开放性、多元性政策工具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进一步扩大自愿性、混合型和市场化工具的供给与运用。

树牢契合高质量科技创新的全域人才观,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动能。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树立全域人才观应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导向下,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打通基础研究—产品研发—市场应用的全周期人才培养脉络。既要注重科研人员的政策供给,更应补齐应用工程师和产品经理人的引才用才短板,推动全省人才配备的跃升。二是把高校院所纳入全省人才工作的大格局。山东省内高校院所较多,聚集了大量科研人才和科研投入,实施全域人才观,可以形成各地市主动参与、良性互动、彼此促进的良好局面。三是深化国内外双向常态化人才交流合作。坚持全域视野和国际观念,聚焦核心技术突破、新技术应用等需求,有针对性地引进国际人才。

突出留用政策的幸福感、获得感目标导向,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聚集贤才。人才能够长效发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作用,关键取决于政策黏性,即“引得来”与“留得住”相互配套。山东目前在留才的基础性政策供给方面较为充足,但在人才评价、知识产权保护、新兴业态配套服务方面的政策优势尚不明显。因此,未来一个时期,省内各地市应改变重引进、轻保障的政策导向,促进人才作用的有效发挥。对于高水平的科技型、创新型、研究型、实操型人才,应分类制定社会评价方式,鼓励企业构建职称评审体系,建立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平台,通过增强各类人才的职业成就感和社会归属感,实现人才的长期留用。同时,应进一步优化产权激励和成果分享机制,激发人才的获得感,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新质生产力发展进程中。

凤凰择梧桐而栖,人才择热土而安。站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上,山东省将继续优化人才政策,凝聚创新人才力量,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我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山东贡献”。

(作者单位:中共烟台市委党校)

编辑:王雪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

相关报道
关于水母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 版权声明 | 平台公约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电话:12377举报邮箱: 侵权假冒举报:0535-1231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5-6631312举报邮箱(未成年人的举报平台):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站疫情防控有害信息专项举报入口:jubao@shm.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专区暴恐举报网暴举报

  • 水母网官网微信

  • 水母网官网微博
本站官方网址www.shm.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