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1 10:33:13
来源:水母网
和朋友去饭店吃饭,一落座,服务员即提示“扫码点餐”。吃罢埋单,收银员又说“用APP结账就有优惠,不用就没有”。
走出饭店,朋友说,饭店不提供纸质点餐单,无异于逼客人扫码,这实际上是一种“商业霸凌”;而对使用现金结账的客人,不给予优惠,更涉嫌消费歧视。我说,客人有权利选择自己舒心的服务方式,扫码点餐让这种消费选择的空间被大大压缩,至于“不用APP结账就没有优惠”,则涉嫌变相强制移动支付,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如今,类似的扫码点餐现象确实愈来愈多,这不免对市场的规范化造成了伤害,更对一些群体的消费制造了障碍。比如,由于受不了强迫扫码,一些老年人减少了社会活动次数,甚至自我压缩了户外活动空间。
“互联网+”便捷了人们的生活,减少了社会活动中的沟通成本,在消费场景已日益数字化、智能化,各种APP、小程序几乎成为线下场所标配的背景下,消费者的消费选择权,不能被限制,更不能被剥夺。如果数字化被用来“套路”消费者,那么手机APP就不再是服务工具,而是变成了消费暴力的输出器。因为任何时候,只要商家不将人性化置入APP或小程序之中,客人即使钱花了,心里也不舒服。
有人说,以往对商家的服务不满意,消费者可以“用脚投票”,如今客人身陷强迫手机扫码的包围之中,“逃无可逃”,只能被动接受。这种说法,不能说一点道理没有,但并非无解。毕竟,要规范经营行为,要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就必须消灭消费“套路”,让商家不再对“消费暴力”抱有幻想,让消费者的权益在得到全面保障后,放心地平等地消费。
而要达此愿景,必须营造平等、公平的“互联网+”消费环境。这需要市场监管部门认真履行职责,也需要消费者个人做好自我保护、抵制消费暴力,更需要商家依法经营,自觉尊重消费者的消费选择权。
编辑:王雪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