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通旅游财经 水母网> 新闻频道>国内新闻
孔繁森:夙夜在公的领导干部楷模

2021-05-19 18:22:08

来源:大众日报   记 者 赵 琳 高 田



□ 本 报 记 者 赵 琳 高 田  本报通讯员 杜静博

“娘,你那件蓝外套呢,我洗洗。今晚元宵节,拉你去看灯。”“不用,三儿家,你刚做完手术,可不行……”5月6日晚,山东梆子戏《孔繁森》在聊城首演,剧场座无虚席,许多观众流下热泪。 看完演出的剧作家、《孔繁森》编剧刘桂成也忍不住热泪盈眶。“孔繁森同志去世20多年了,他留下的那句话——‘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已成为党员干部共同的精神财富。”

风光秀美的东昌湖畔,有一座极具藏式文化元素的展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这里陈列着三件国家一级文物——一个小药箱、一个听诊器、一本写着遗嘱的笔记本。 1944年7月,孔繁森出生在聊城五里墩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61年,17岁的孔繁森经聊城技工学校推荐入伍,进入济南军区总医院。在这里,他遇到了人生的良师益友——济南军区总医院医务处副主任徐诚,学到了基本的医学知识和常见病的治疗方法。孔繁森在西藏下乡时必带的小药箱,就是徐诚送给他的。

1979年第一次援藏,组织上安排孔繁森到条件艰苦的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在岗巴县三年间,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选择在全县最落后的乡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效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全县工作的开展。 每次下乡前,孔繁森都要自掏腰包买药,装满小药箱,一路工作,一路看病发药,直到药箱空了为止。没人知道,在藏十年,小药箱里的药,总共花了多少钱;面对毫无血缘关系的藏族群众,孔繁森做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1988年,山东再次选派进藏干部,孔繁森再一次进藏。这时,他的父亲已去世,87岁的母亲生活不能自理。出于歉疚,他带全家人到北京旅游。随后告别亲人,踏上了西去的征程。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援藏工作期满之际,被任命为阿里地委书记。这意味着,他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数不清是第几次,孔繁森舍“小家”顾“大家”,走向了海拔更高、更艰苦的阿里。

阿里虽然条件艰苦,但草场广阔,畜产品、矿产资源丰富,冈仁波齐和玛旁雍错享誉盛名。孔繁森跑遍了阿里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行程8万多公里,总结了畜产品、矿产品、旅游、边贸、人口和政策等六大发展优势,绘就了一幅全面振兴阿里的美好蓝图。 1994年2月,一场特大暴风雪席卷阿里。孔繁森带领机关干部爬冰卧雪,风餐露宿,行程8000公里,先后发放救灾款300多万元、救灾物资上百吨。也就是在这期间,他预感到了身体的极度不适。

一日凌晨,孔繁森写下了这样一段遗书:“……不知为什么我头痛得这样厉害,怎么也睡不着,人有旦夕祸福,万一我发生了不幸,千万不能让我的母亲、家属和孩子们知道,请以我的名义每月给家里写一封报平安的信。我在哪里发生了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 如今,小药箱、听诊器和这本写着遗嘱的笔记本,作为国家一级文物,永远珍藏在孔繁森同志纪念馆,成为他为藏区发展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见证。

1994年11月,孔繁森带领党政考察团赴新疆考察期间,所乘坐的车辆发生车祸。当地军民第一时间接力抢救,但最终没能留住他的生命。孔繁森同志遇难后,阿里地委在清理遗物时发现,除了一个袖珍收音机,他身上仅剩8块6毛钱——这就是一个地委书记在藏十年,留下的全部家当。 现在,在聊城处处可见孔繁森“印记”。市区的繁森路、五里墩村的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繁森希望小学、莘县繁森广场……他的事迹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呈现在舞台上。广大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学习孔繁森,续写着当代的“孔繁森故事”。

薛玉兰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

关于水母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 版权声明 | 平台公约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电话:12377举报邮箱: 侵权假冒举报:0535-1231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5-6631312举报邮箱(未成年人的举报平台):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站疫情防控有害信息专项举报入口:jubao@shm.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专区暴恐举报网暴举报

  • 水母网官网微信

  • 水母网官网微博
本站官方网址www.shm.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