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7 11:11:22
来源:水母网
近来,翻阅已经泛黄、褪色的老剪报,一篇1976年6月6日发表在《烟台日报》上的600余字的报道——《光辉指示照征程,巡回医疗十二年》,再次映入我的眼帘。反复触摸、细细品读这篇不同寻常的“处女作”,我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思绪一下子拉回到了44年前……
那是1976年夏天,在哥哥的引导下,还在上高中的我萌发了向媒体投稿的念头。为纪念毛主席发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重要指示12周年,我提前半个月到掖县(今莱州市)西由卫生院进行了采访。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纪念日当天,我的稿件被《烟台日报》采用了,这是我第一篇变成铅字的报道。捧着这张散发着浓浓墨香的报纸,我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由此暗下决心以后要做一名新闻工作者。从此,我与《烟台日报》结下了一生的情缘。当时就读的高中正实行教改,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通讯写作班”。半年多时间,所在公社辖区内的企业、村庄都留下了我采访的足迹。
1977年7月,我高中毕业回乡务农,仍放不下手中的笔,坚持不懈做“土记者”。这期间,《烟台日报》又发表了我多篇沾着泥土芳香的报道,引起了掖县县委宣传部的关注。在1977年12月召开的全县通讯报道会议上,让我作了典型发言,随后推荐我到县商业局做了秘书,这是我人生路上的一次重要转折。在做好公文写作的同时,我主动承担起了《烟台日报》通讯员的职责。在编辑曲维鉴、李晓燕等老师的热心指导下,我摸准了财贸专栏的需求,“对号入座”供稿,先后发表了《喜气洋洋选年画》《人欢马叫闹新潮》等集市见闻、《富裕农户消费趋向时髦》等市场调查、《莱州餐馆道道环节严把关》等维护消费者利益的报道,还采写了《敲不开的“铁门”》等典型人物报道,选题广泛、题材多样,将商业系统几乎写了个遍,稿件的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其中,我撰写的《一项建议节省开支三万五千元》的消息,被评为《烟台日报》1980年度好新闻,这是我在媒体上摘得的首个奖项,对我是莫大的激励和鼓舞。1984年初,我将目光瞄向了商业系统外。令我自豪的一篇报道《掖县气象站积极为专业户服务》同时登上了《烟台日报》头版和《人民日报》。这篇报道让掖县气象站成了全国典型,上级还为此奖励了气象站一辆吉普车。在县商业局工作的六年中,我在《烟台日报》共发稿160余篇,连年被评为优秀通讯员。
1984年2月,烟台市委宣传部召开新闻工作会议,让我做了“如何利用业余时间搞好通讯报道”的经验交流。不久,我以农民合同工的身份被破格借调到县委宣传部新闻科工作。从业余通讯员转变为专职报道员,我发自内心感谢《烟台日报》提供的一次次施展抱负和改变命运的机遇。在新岗位上,我与日报社的各位领导和编辑记者们接触学习的机会多了,他们对基层通讯员亲如一家人,无私帮助扶持,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那是1988年,我赴海南采访“玉米大王”李登海后,用心撰写了人物通讯《种子的品格》,在《烟台日报》二版头题以较大篇幅刊登,引起了强烈反响,被报社推荐参评山东新闻奖。当我收到获得二等奖的蓝色证书,又看到附后由报社总编室主任刘汉君老师亲自撰写的推荐理由时,不禁潸然泪下。一代代老报人以作品质量为唯一标准,无论作者是谁,均一视同仁,他们能把宝贵的参评名额给我,实在难能可贵。1989年,我依据莱州纪委公开处理失实匿名信的新闻线索,跟踪采写的稿件《旗帜鲜明支持企业家》,经报社积极推荐,先后获得中国地市报好新闻二等奖、山东新闻奖三等奖。莱州纪委这一经验,还在全省纪检系统作为典型推广。1990年,我了解到莱州银磊石材公司主动作为,用硬功夫攻克“软市场”,为此深入调查撰写了深度报道《办法总比困难多》,《烟台日报》安排在显著位置发表,并慧眼荐评,荣获了山东新闻奖二等奖。一名县级报道员,连续三年斩获山东新闻奖,这既是对我刻苦钻研、不懈追求的褒奖,也饱含了日报社从编辑、评委到领导的厚爱与支持,进一步激发了我在新闻事业上继续创精品、拿大奖的信心和力量。1991年,我被烟台市委宣传部和《烟台日报》分别授予“最佳通讯员”荣誉称号,被莱州市评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有梦想就有广阔舞台。1994年5月,经过十多年的业余和专职通讯员的历练积累,我被组织上任命为烟台电视台副台长,分管新闻宣传工作,实现了人生又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角色转换,真正成为了一名梦寐以求的新闻人。在同一个城市,又同属新闻单位,与《烟台日报》的那种特殊情感始终未减。当办公室的同志征求订报意见时,我脱口而出:“《烟台日报》!”这时,我突然顿悟,我的人生与《烟台日报》已密不可分了。它已经成为我深入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瞭望哨”和“亲密伴侣”,每天必备的精神食粮,让我从中不断汲取营养,拓展新闻思路。1996年,我敏锐发现和组织挖掘采制的系列报道《烟台推行社会服务承诺制》,引发全国上百家媒体的跟踪报道,并被中宣部确定为重大典型。这组系列报道也让我首次叩开了中国新闻奖的大门,荣获三等奖。
2001年8月,我的新闻生涯轨迹再次改变,不惑之年挑头创办胶东在线网站,由传统媒体华丽转身为新媒体。在担任网站总编辑18年的时光里,我的办公桌上始终摆放着《烟台日报》,主要宣传部室也订阅了《烟台日报》。我借鉴学习日报的报道经验,贴近民生,锐意创新,在创办品牌栏目、品牌活动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2009年,创意的“网上民声”栏目一举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012年,策划的“接力寻美,温暖中国”专题再次荣膺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014年,我个人荣获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
回眸自己44年的新闻生涯,从一名农民出身的“土记者”到荣获新闻最高奖,《烟台日报》始终陪伴着我,记录和见证了我的成长。我将永远铭记老报人对我的辛勤培养和大力扶持。现在我虽已退休,但在未来的日子里,仍将以一名“老通讯员”的身份,继续为钟爱一生的《烟台日报》撰稿,尽绵薄之力。同时,衷心祝福具有红色基因传承的《烟台日报》75周岁生日快乐,永葆青春!真诚祝愿充满活力的《烟台日报》为新时代的烟台高质量发展再添浓墨重彩,再立新功!
(作者为烟台广播电视台原副台长、胶东在线网站原总编辑)
王惠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