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8 09:11:17
来源:烟台散文
题字:峻青
《烟台散文微刊》2025 第 9期
(总第 879 期)
主办:烟台市散文学会
协办:烟台市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
名誉主编:綦国瑞
主 编:邓兆安
执行主编:崔景友
本期执编:乔 双
与核为邻,共享“核”美新生活
◎兰玲
2024年12月,我有幸参加了烟台散文学会核能科普采风活动,历时一周,从秦山到大亚湾到海阳核电基地,这一趟中国核工业的追寻之旅,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接触了一线的核电工作者,科普了我对于核知识的缺乏,更多的是了解了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与现状。这期间有几种情感贯穿始终,激荡在我心怀,以至于每每想起这次核电采风经历,心里就久久不能平静。
致敬:中国核电人
整个采风过程中,我最多的是处于一种感动中,那就是被中国核电人所感动。在我参观三个核电馆,听解说员讲解时;在我参观三个核电基地,看着一个个壮观的核电机组时;在我拜读丁晓平《秦山里的中国》,被书中记录的人和事一次次感动得热泪盈眶时……当我站在方家山核电观景台,只见满目葱茏的秦山环抱着矗立的核电机组,远处海天苍茫。秦山最高的出云峰海拔不足两百米,却让我感到了挺拔与高耸,不只是因为秦山在这片海域的水准零点拔地而起,还因为在我心里那些伟岸高大的核电人。
秦山方家山核电站(兰玲摄)
中国核工业发展背后,是无数核电人的艰辛付出,几天的采风时间,我就听到了一个个与核工业发展相关的闪光的名字,刘杰、欧阳予、彭士禄、蒋心雄、赵宏、叶奇蓁……老一代核电人的爱国与奉献,不畏艰险的热情与拼劲,甚至是牺牲,是中国核工业事业发展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们都是国之栋梁,是推动中国核工业发展的英雄。这次采风活动中,我所见到的核电人,无论是大国工匠还是普通员工,无论是长者,还是年轻的核三代、核四代,都能感受到他们心中的那份自豪与荣光,他们奋战在核电一线的每一个岗位,为中国核电事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传承与创新,那就是同样的爱国情怀与敬业精神。
随同我们一起采风的张劲峰,2022年入职中核山东公司,此前已在秦山核电工作了13年,他是标准的核三代,祖辈中的祖父在建设大三线之初就被抽调到甘肃建厂,外祖父抗美援朝回来也加入同一个厂,后来又都调动到四川等地的三线工厂;父辈中的父母、叔叔、姑姑、舅舅、姨妈们也都在不同核电企业,三代人见证了中国核工业军转民的历史过程。说起他的家族,张主任言语神情中充满了自豪,他说:“我不是最年轻的,现在已经有核四代加入到了核工业大军中。”是的,现在的年轻人接过了前辈们的接力棒,就拿海阳核电公司来说,现有员工1545人,平均年龄约34.5岁,本科及以上学历94.0%。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我在山东核电有限公司的公众号里看到了山核一线一个个先进集体和优秀奋斗者们,他们是“四好”示范班组,有被评为“中央企业先进集体”的运行一处2号机运行二值班组,有荣获“全国十大班组创新工作室”的核岛工艺创新工作室,还有孵化“白占坤创新工作室”的机械维修处管阀维修科、“机械尖兵,技改先锋”的机械维修处技改变更组,守护核电厂“骨骼”健康的维修支持处土建科、保护维修组、装换料组……,他们是山核31个班组里的优秀代表。更多的是先进个人,他们是“山核之星”,是“星”榜样,是年度先进工作者,是年度十大杰出奋斗者,这四种称号是公司所设,除此之外,他们每个人还有一个专有的名称,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岗位和成就,有核安全守护者白占坤,常规岛大修的“舵手”贾龙彦、项目前期的“排头兵”李晓师、系统设备的“健康管理师”曲天佐、仪控管理“先锋”李纪坤、“机组工程建设尖兵”闫健、维修领域带头人邹家懋、核电安全生产的钢铁卫士王寿国、电仪问题终结者徐国彬、最美一线工程师张忠伟、生产计划管理的探路者辛杰、金牌工程师郑佳强……不能再写了,因为那是一份长长长长的名单,成立20周年的海阳核电,优秀的集体和员工根本数不尽。
我看着这些山核一线的优秀奋斗者们,照片上是一个个团结向上的团队,一张张年轻的面庞,他们没有华服,没有修饰,安全帽和工装就是他们最美的装扮,素颜的笑脸就是他们最美的形象。是他们,支撑起了一个个核电厂,给千家万户送去光明和温暖,他们维护着电厂的每一个部件,是万家灯火的守护神。平凡人在平凡岗位上把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于是他们平凡又伟大。
新时代的核电人更多的是担当起创新发展的大任,山核人说:“我用心,齐创新”,经过多年的沉淀式发展,山东核电在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公司有多个研发创新平台和技术创新中心,连续四年年均研发投入超过2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持续提升,专兼职科研人员比例超过30%;累计5项成果获EPRI(美国电力研究协会)技术成果转化奖,29项成果通过中国核能行业协会鉴定,47项成果获各级协会、学会科技类奖项;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4项,承担科技部课题1项,正在开展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1项、集团创新示范项目2项,统筹项目19项;知识产权现有授权专利345项,受理专利307项;牵头或参加制定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8项……
2020年6月,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叶奇蓁站落户海阳核电。
2024年7月,山东核电成功获批建设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2024年12月,山东核电与山东大学共同建设的“山东省核科学与核能技术及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获批成立。
这就是中国的核电人,一代一代的核电人,肩负着光荣、责任与使命,传承着中国核电精神,无论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严细认真,安全至上;创新奉献,为国争光”的新时代秦山精神,还是山东核电“勇于担当的首堆精神,敢于胜利的奋斗精神,善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勤于自省的进取精神”,都是在继承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是在弘扬“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中国核工业精神,践行“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这是核电人的传家宝,也是核电企业的社会责任,更是中国核电立足世界的底气。
自豪:国之光荣
“国之光荣”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于1989年2月13日视察秦山核电工程时的题词,这四个字不只是对秦山核电,也是对中国核工业的高度评价,体现了中国核工业作为国之重器在国家担当方面的重要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之际所作指示:“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2025年1月15日,是中国核工业创建70周年纪念日。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周总理亲自决策,发展中国自己的原子能事业。70年来,中国核工业从无到有,到今天位列世界核工业强国之列,其中的艰辛只有核电人自己知道。当年外国人在国际原子能和平利用会议上曾叫嚣:“你们中国人,能造原子弹,建不了核电站。”看吧,从1970年初,周总理提出要在国内建核电站的“728工程”,到1985年3月20日秦山核电站开工建设,到1991年12月15日零时15分秦山核电站实现并网发出第一度电,中国核电人仅仅用了6年时间,就成为世界上第七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令世界震惊,狠狠打脸那些看不起中国人的狂妄之徒。
回顾共和国核电的发展历程,从“两弹一星”到进入世界核电大国行列,中国核工业发展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众所周知,建核电站投入大,建设工期长,可是国家为什么还要下大气力发展核电,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核电人前赴后继,不断探索创新,为核工业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的就是不再让外国人对我们耀武扬威和颐指气使,为的就是中国人在世界上挺直脊梁站稳脚跟再也不被别人欺负,为的就是实现世界核工业强国的“建设先进核科技工业体系、打造世界一流核工业集团、推动建成核工业强国”三位一体的奋斗目标。
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世界范围都在利用核能,2024年《世界核能绩效报告》称:截至 2023 年底,全球有32个国家在使用核能发电,共有 437 座反应堆投入运行。中国大陆现有核电站在运行机组57台,在建机组30台,核准机组17台,我国已成为全球少数几个拥有比较完整核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第四代核电技术也步入了积极研发阶段。在2024年11月11日第三届中国核能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表示:“截至目前,我国已投运核电机组5808万千瓦,核准在建5505万千瓦,在运在建装机规模跃居世界首位。”
如今我国的核能发展已从卫国的利器转向于回馈于民,国家将核能更多地用于改善民生。尽管我们已经坐享核电带来的福利,但是在中国核工业发展的进程中,一直有各种不同的声音,主要是因为担心安全问题。普通大众对于核能的认知,基本仅限于原子弹与核辐射,尤其是源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和福岛核泄漏引起的担忧和恐慌。曾经我也有过类似的担忧,等我看完了三个核电基地,才知道自己对核能了解太少。国际上发生事故的反应堆与我国的反应堆堆型不同,而且两起事故都有一些人为原因。
核电发展的首要考虑因素始终是安全性,我国核电企业的核安全文化核心理念便是始终将核安全置于首要位置,由国家核安全局、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国际原子能机构监管的中核集团网站,24小时自动连续全天候检测空气质量、辐射剂量,每30秒就有数据上传更新,全球人都可以查看。到目前为止,我国运营的核电机组和研究堆未曾发生过INES2级及以上的事件或事故,且安全运行业绩一直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第三代核电技术已经大幅提高了安全水平,而第四代核电技术更被称为“不会发生熔毁的核反应堆”。以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为例,“华龙一号”的双层安全壳设计能够抵御大型飞机撞击、17级台风和9级地震烈度,确保了核电站在极端条件下的安全稳定运行。
山核人以国家首批、山东首核、集团首堆的定位时刻勉励自己,作为世界首批三代核电代表,海阳核电始终坚持风险控制、纵深防御、保守决策、安全至上的安全理念,“始终将核安全置于首要位置”,在生产中秉持“核安全高于一切”“严之又严、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实之又实”“对违规操作零容忍,对弄虚作假零容忍”等原则,形成具有鲜明核电特色的核安全文化。海阳核电采用非能动技术,以“减法”理念简化系统,降低人为因素失误风险和设备故障导致事故发生的概率,可在事故发生后72小时内无操纵员干预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反应堆安全。在海阳核电基地正在施建的3、4号机组主控室,我们在屏幕上可以看到施工现场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准确定位,智能控制平台能够观测每个工作点的辐射值,可以监测到每一位现场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并且公司定期对职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构建以人身安全和设备可靠性为核心的安全管理体系。
认为核电站不安全的人,是因为不了解核能才产生了一定的偏见。万事不可绝对,但只要不断提升核电技术,只要严格规范操作,就能保证核能的安全性。要想打破主观臆想,只有走进核能世界去了解核能,科学地看待核能,当你了解了核能发电的构造及原理,当你看到核电企业安全手册里的细致规定,当你看到中国各核电基地的企业精神,就会知道我国现在的核电技术水平之高,安全保障措施之严密到位。
“两弹一星”精神的第一条就是“热爱祖国”,这也是中国核工业人包括每一个国人心中必有的坚定信念。道理很简单,爱国,每一个人都义不容辞,有国才有家,国家必须强大,因为是强大的国家和英雄们保护了我们,我们要永远相信祖国。作为普通人,应无条件地支持国家的战略规划,而不是小肚鸡肠,只想着自己的安危;要多去了解核电常识,而不是道听途说,杞人忧天。爱国从来不是停留在嘴上,而是在行动中,支持国家的核电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多话语权,这就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拥有的爱国情怀。中国的核电技术令世界惊叹,作为国之重器,中国核电是国之光荣,也是所有中国人的光荣,我们自豪而骄傲!
期待:“核”美新生活
距离烟台最近的是位于黄海之滨的海阳核电站,作为采用第三代核能技术的世界首批三代核电站,海阳核电是山东省首个开工建设并建成投运的核电厂,也是我国核能供热商用的开创者、核能综合利用的先行者。如果说秦山、大亚湾等核电基地是前辈,正如日中天,那么海阳核电就是朝气蓬勃的青年,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正焕发着蓬勃的朝气与活力。
目前,海阳核电一期工程(1、2 号机组)已于2019年全面投入商运。我们来看一组数字,截至2025年1月底,海阳核电一期工程已累计发电超1237亿度,相当于节约原煤528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9896万吨。海阳核电厂8台机组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约800亿千瓦时,能够满足山东省全省的居民生活用电需求。每年减少原煤消耗约 342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400万吨、二氧化硫20.8万吨、氮氧化物18万吨,减排效应相当于种植阔叶林约17.6万公顷。如果每一度电都算“树”,这些树可以覆盖7个泰山。这就是核电对改善能源结构和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海阳核电1、2号机组 (海阳核电供图)
海阳核电最大的特点就是助力我国已经形成的完整、安全、经济的三代核电产业链,走在了世界核电三代核电技术创新和应用的前列,完成了三代核电自主化的国家使命。海阳核电1、2号机组作为AP1000依托项目的第2台和第4台机组,承担了更多的设备国产化任务,1号机组设备国产化率约36%,2号机组达到63%。海阳核电国产化设备经历了机组调试、运行的复杂考验,在保障机组安全稳定运行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一体化堆顶组件、环吊、核燃料装卸料机等国产化设备已成功用于海阳项目,做到了“核电设备,中国造!”二期工程(3、4 号机组)于2022年7月开工,计划于2027年全面投运。5、6号机组已经纳入“十四五”规划,届时,设备国产化率将提升至不低于95%。
2020年11月,海阳核电建成投运世界首个“水热同传”示范工程,每小时生产5吨满足饮用水标准的95°C高品质淡水,同时可提供供热面积1万平方米,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了供热和供水的跨界整合。在水热同传基础上,2021年5月,与清华大学合作建成世界首个“水热同产同传”试验工程,可以将海水直接变成95℃的高温高品质淡水,首次实现了对核能进行先发电、后制水、再供暖的三级高效利用,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了“零碳”供热的同时“零能耗”制水。目前,厂内8400吨/天的海水淡化项目已投运7年,正在规划建设更大规模的海水淡化工程,计划分阶段实现年产3000万吨至1亿吨淡水供应能力,解决胶东半岛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减少对引黄、引长水的依赖,间接减轻黄河非生态用水量,保护母亲河。
在核能供热方面,海阳核电更是迈出了全国第一步,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能零碳供热技术“暖核一号”,建成国家能源核能供热商用示范工程,助力海阳市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并将供暖区域延伸至相邻的威海乳山市,开启一核双城供热新纪元。我家乡的父老乡亲已经受惠于核能,从2023年就用上了核供暖,不仅费用降低,还供热稳定,温度普遍比过去高出三四度。亲朋好友的反馈让我感同身受,百姓满意就是最好的口碑。“暖核一号”三期区域级核能供热工程最终供暖区域可达青烟威地区,每年提供清洁热量970万吉焦,惠及胶东半岛人口100万,真正做到“温暖一座座城,湛蓝一片片天”。
海阳核能供热厂内换热首站 (海阳核电供图)
山东核电将自己的企业使命定位为创造绿色价值,企业的愿景是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清洁能源企业。山东核电党群工作处的贾瑞鹏给我们介绍说,海阳核电不仅仅是一个核电厂,最终将建设成以核能为引领的清洁能源基地和以实践为特色的综合创新基地,在核能供热、水热同产同传、核能+光伏、南红北移、海水淡化等方面不懈创新发展,实现风光核储一体化,打造胶东半岛清洁能源生态系统。
因此,海阳核电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供电供暖,核能实际上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高技术产业,核电涉及建筑、材料、冶金、机械、电子、仪器仪表等众多行业和领域;核能综合利用的内涵广泛,应用场景多样,除传统的核能发电外,还可以用于区域供暖、工业供热(冷)、海水淡化、核能制氢、同位素生产等。中国核学会监事徐浏华先生向我们介绍了秦山核电与海盐市企地融合的实践和成效。秦山核电已经成为海盐当地最大的经济体,带动了海盐当地131个核电关联企业,在税收、就业、城建、民生、社会公共事业等方面都卓见成效,可以说核电带动了海盐地方经济的发展。徐先生风趣地说海盐经济是“傍了核电这个大款”。发展核电关联产业,在提高地方财政收入、拉动消费、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当地就业环境、带动城市建设等方面,都能对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带来显著提高。在这方面,秦山核电和海盐市已经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海阳核电目前已经与山东省内160余家企业有合作,着力发展核能产业链,加强地企合作,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核电产业也已经给烟台市带来了明显的收益与更多的商机,已建有海阳和莱山两个核电产业园区。2023年8月,烟台成功承办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并被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永久举办地,每两年一届。烟台市正在全力打造国内领先的三代核电技术集聚高地、核电创新研发人才集聚高地、核电装备和核能综合利用产业示范高地,我们有理由相信,海盐的今天就是烟台的明天。
2024年12月30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支持烟台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赋予烟台绿色低碳示范城市的重要定位。通知里提到:“以海阳核电、招远核电等项目为引领,加快发展核风光氢储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链,打造千亿级清洁能源产业集群。”“以蓝色药谷•生命岛项目为引领,加快发展生物创新药、医用同位素、合成生物等,打造现代生物制药产业集群。”还要“规划建设丁字湾新型能源创新区。”这些政策都与核能产业相关联,将给烟台,乃至胶东半岛的未来带来巨大的经济发展时机。希望烟台能够抓住这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机遇,打造“中国北方清洁能源中心”,烟台的核电与相关产业发展未来可期。
我们去海阳核电的时候是12月5日,尽管已经入冬,但天气晴暖。在海阳核电办公大楼顶层的观景平台,可以360°环视整个厂区,南边是已经投入使用的1、2号机组,它们的左边是正在建设的3、4号机组;东边偏北,一排排整齐的浮漂球显示出那是一片海水养殖区,再远处是大件码头;西北不远处就是红瓦白墙的村庄。海阳核电站所在的岬角三面环海,凭高远眺,正是碧海蓝天,耀眼的阳光照在海面上,轻漾出一片碎银般的光。眼前的景致不由令我感慨万千,我们何其有幸,能享受这般岁月静好,我又想起了海阳核电供热的宣传语:“温暖一座城,湛蓝一片片天”。绿色低碳已然成为烟台新的城市标签,未来,海阳核能清洁能源基地的“核能+储热储电”及多能耦合的核能综合利用规划,会让美丽的胶东半岛更加山清水秀,我们将与核为邻,共享核能带给我们的和美新生活。
(图片由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编辑:张秀秀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