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0 14:45:39
来源:水母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按照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新时代背景下,强化城乡建设中的文物保护,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既要传承转化文物遗产中蕴含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精神特质,也要更好地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具体实践中,要全面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突出重点、守正创新,不断开创新时代文物工作新局面。
在发展中保护
统筹好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的关系
重视城乡建设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定“先考古、后出让”的制度设计和配套政策,推动“要动土、先考古”成为全社会共识。完善文物保护体制机制。要统筹全局、完善顶层设计,秉持与当地生态和自然环境改善相融合、与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与当地乡村振兴和发展相配合的理念,避免矛盾和脱节,着力构建职责明晰、上下联动、协调推进、共同落实的考古工作新机制,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形成文旅、发改、自然资源和规划、行政审批等文物挖掘相关责任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实现土地规划许可信息推送和共享常态化、工程建设单位或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方、职能审批部门的沟通常态化,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支撑和保障。确保经费保障。文物保护对于资本的需求是持续性的,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用好资本运作模式,通过不同类型的资本联动效应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做好人才培养配备工作。要巩固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各级文物管理部门和文物工作者树立珍爱之心、尊崇之心、担当之心,确保以满腔热情投入文物保护工作;要科学设置岗位,确保一批专业匹配、训练有素的文保人员进岗担责。提升民众保护意识。要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合理利用互联网、自媒体等信息化手段,结合报纸、电视、广播等平面媒体,多管齐下进行宣传,加强社会面对文物保护的正确认识。
在保护中传承
统筹好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和弘扬时代精神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挖掘传承文物遗产中蕴含的精神特质时,要与时代发展相结合,让文物融入新时代生产生活。充分挖掘文物遗产中的精神特质。发挥考古和文保工作单位保护、传承、研究的职能,在挖掘展示中掌握第一手资料,与已掌握的史料对应解读,充分挖掘文物遗产中的文化内涵以及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推进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研究,塑造各地域向上向善向强的精神图腾;发挥社科文化机构的人才和研究优势,将地域特色文化和城市精神进行融合研究,从历史传承的角度对照当代人的精神特质,古为今用,以古烁今,激励新时代民众再创新辉煌。做好宣传阐释工作。强化宣传宣讲内容建设,讲好传统文化故事、工匠故事、英雄故事、革命故事;强化媒体赋能,加强文物、文化元素的全媒体传播,让人民群众更好地领略文物风采、汲取精神内涵;创新文创文产,通过手办等创意方式提炼文化元素,创新表现手法;推动文旅融合,将更多文物保护单位纳入文物主题游线路,为特色地域文化做好推介工作;探索成立校园“思政课”文化遗产实践教学联盟,整合资源,搭建平台,让优秀文化遗产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和家国情怀教育。
在传承中创新
统筹好坚持传统和创新形式的关系
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生,是推动文化“两创”的根本之道。要在“取其精华”的基础上运用新科技,同时注重跨区域合作,勇于推出“出圈”“破圈”的文化精品。发挥现代科技“加持力”。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及5G技术为文物活化利用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有条件的文物部门可对馆藏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与利用,以数字化、网络化及虚拟化为主要表现形式,依托WEB页面、三维展示、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方式,通过大屏显示、触摸展示和瀑布流展示等多媒体交互技术,开拓数字化文物活化利用的新途径和新方式。拓宽跨界互惠新业态。建立区域联动合作发展体制机制,从文化、空间、资源、产业、人群、资金等多方面联动互惠互享,推动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与文物遗产有机结合,打造特色主题公园、主题小镇,凝练特色文化,引领内涵发展,形成联动发展合力,将历史文化遗产固化为现实场景,为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更多贡献。推动商业载体的综合化引入与提升。当前沉浸式游览、citywalk城市漫步等小众化休闲放松方式正成为一项新的趋势,传统的旅游景点已经满足不了民众体验市井文化和烟火气的需求,在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将商业项目开展与地方文化相结合,适时考察引进能与当地文化融合的咖啡馆、书斋、小食广场等商业项目,在扩大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的同时,彰显建筑文化、地域文化、市井文化,也能为保护历史文化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相辅相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龙口市委党校)
编辑:王雪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