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通旅游财经 水母网> 新闻频道>烟台社会
网络中国节·元宵节|烟台黄渤海新区第32届渔灯节如约而至

2024-02-24 08:01:22

来源:水母网   YMG全媒体记者 衣玉林 通讯员 姜乾 王凯 赵心怡 摄影报道



农历正月十三、十四,烟台黄渤海新区第32届渔灯节如约而至。23日一大早,烟台黄渤海新区大季家街道芦洋村中心大街上热闹非凡:火红的秧歌扭起来,欢快的锣鼓敲起来,花伞翻飞、绸扇飘舞,渔民们带着贡品和渔灯前往海边,记忆里渔村的“年味儿”又来了。

早上9点,带着老百姓美好心愿的祈福巡游在芦洋村中心大街准时开始。伴随着声声锣鼓响,由4个方阵组成的巡游队伍瞬间将现场气氛点燃,热闹红火的氛围弥漫在整条街道。热闹的秧歌、欢腾的锣鼓,表演者们伴随着鼓点,用充满感染力的秧歌将渔灯节的“年味儿”推向了高潮。男女老少围在秧歌表演周围,不时举起手机拍照录像、拍手叫好,巡游中热闹滚烫、其乐融融的氛围让渔灯节的寓意变得具象。

渔灯节现场精彩的民俗表演。肖水莲 摄

“走起!”中午12点58分,随着一声长喝,烟台黄渤海新区古现渔灯节巡游正式开始,震天的锣鼓声瞬间点燃了现场的热情。花车开道,金龙阵随后,在一公里多的巡游路线上,舞龙舞狮秧歌队让胶东渔文化在碰撞中迸发出了强大生命力和无限魅力。

不仅有巡游,“政府巧搭台、群众展才艺”的文艺节目汇演同样吸引眼球。20个节目轮番上演,带来一场原汁原味的渔家风情视觉盛宴。

在今年的渔灯节现场,除了丰富的民俗展示外,当地还将渔灯节品牌与乡村振兴充分链接,打造了充满农趣的“黄河大集”。

在集市上,不仅有剪纸、糖画等非遗手造,还有花饽饽、草莓等美食和农产品,在满足游客赏民俗、品美食需求的同时,也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渔灯节就是活的历史、活的文化,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我几乎每届渔灯节都不落下,希望用相机好好记录下渔灯节的每个细节,这真的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摄影爱好者张先生告诉记者,文化就是要在身临其境中才能感受到它的魅力,而渔灯节恰恰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平台。

渔灯是渔民在茫茫大海中辨识方向的指引,有着吉祥的寓意,所以渔灯节一直是渔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烟台黄渤海新区沿海一带有山后初旺、芦洋、八角等十几个渔村,建村最早可追溯至明朝初期,由此推算,渔灯节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

“对于我们渔民来说,渔灯节比过年都重要!”大季家街道芦洋村渔民刘平自1997年起便开始出海捕鱼。提起渔灯节,他有着许多的记忆:从记事起就参加渔灯节,几乎每年都不落下,从看着父母祈福到如今自己亲手制作渔灯,在传承中,他对渔灯节有着难舍的情感。“渔灯节是我们沿海渔民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一个念想,老百姓每年都盼望着这个节日。”刘平告诉记者。“为了保障今年的渔灯节能够正常顺利举行,村两委在安全保障工作上格外上心。”在采访中,芦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夏广生告诉记者,由于前两天的恶劣天气影响,他们提前进行清雪工作,并时刻关注天气情况,确保渔灯节各项环节顺利进行。

从欢天喜地的花车巡游,到形式多样的非遗展示,再到极具胶东特色的放渔灯仪式,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渔灯节,不仅承载着百姓祈求风调雨顺、鱼虾满舱的美好心愿,更成为了传承渔俗文化、弘扬闯海精神、助力乡村振兴的盛大节日。

有渔村即有渔灯节。作为一种符号,渔灯穿越古今,见证了那些摇橹的年代,也见证了当代的发展。

近年来,烟台黄渤海新区充分发掘和弘扬渔灯文化,打造特色渔文化创意产业链,荣获“中国渔灯文化之乡”称号,推动传统渔家民俗和渔家风情焕发出新的活力,有力地促进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渔灯节也已从渔民自己的活动变成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节庆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海洋文化产业。

年俗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逐渐演变成一个个珍贵的文化符号,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构建出一个个充满年味儿的特殊记忆。未来,烟台黄渤海新区将继续通过对传统文化细致严谨的考证,对其蕴含的精神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努力让文化记忆真正“活起来”“传下去”,全面推动文化、旅游“双繁荣”,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双高地”。

YMG全媒体记者 衣玉林 通讯员 姜乾 王凯 赵心怡 摄影报道

编辑:张秀秀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

相关报道
关于水母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 版权声明 | 平台公约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电话:12377举报邮箱: 侵权假冒举报:0535-1231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5-6631312举报邮箱(未成年人的举报平台):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站疫情防控有害信息专项举报入口:jubao@shm.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专区暴恐举报网暴举报

  • 水母网官网微信

  • 水母网官网微博
本站官方网址www.shm.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