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31 10:09:51
来源:水母网
了解大学生新冠肺炎疫情的知晓情况、对生活学习心理的影响以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育效果的评价。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了7719名大学生的相关数据,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知晓情况及对学校开展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的教育效果评价。调查结果显示:7719名大学生中,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晓率为91.7%,对此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的产生、传播途径等的知晓率为97.3%,对此次疫情的防护措施的知晓率为98%,性别、年龄、专业类型、户籍地,是否为独生子女、父亲的文化程度、母亲的文化程度为疫情整体了解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93.1%的大学生认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其日常生活产生了影响,91.8%的认为对其学习状态产生了影响,79.4%的认为此次疫情对心理状况产生了影响。被访大学生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学校采取的教育措施的效果评价中,对学校制定的有关疫情控制的措施和政策评价的得分最高,心理健康或咨询服务的评价最低,其余各方面的得分均在4分以上。受此次疫情的影响,大学生普遍提高了自己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且较多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措施,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晓率仍有待提高。此外,疫情对心理状态的影响较难察觉,且学校在疫情期间开展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或咨询辅导等服务仍有待加强。
关键词:大学生;新冠肺炎疫情知晓;教育效果评价
鲁东大学林杨主持的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编号:2020YZB006,参与人王娜、杜洁、田仕静、于丽平、张宏溧。课题立项之后,课题负责人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大量的文献研究以及可行性调查,整理分析相关资料。期间多次开展研讨会制定课题方案,分组设计编制调查问卷,采用专家咨询法对于调查内容进行反复论证、筛选和修改,确保调查问卷编制信度。问卷初步编制完成后采取线上的方式发放问卷进行预调查,并运用测量工具进行信效度检验完成后进行调查。本课题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山东省的六所本科院校,按照年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及以上分为4层,专业涵盖医学、文史、理工、艺体4大类,每层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共抽取80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719份,问卷有效率为96.5%。其中男生2686(34.8%),女生5033人(65.2%);年龄18岁以下552人(7.2%),19~21岁6302人(81.6%),22~24岁838人(10.9%),25岁以上27人(0.3%);汉族7472人(96.8%),满族41人(0.5%),回族49人(0.6%),藏族20人(0.3%),其他137人(1.8%);年级大一2391人(31.0%),大二1885人(24.4%),大三1921人(24.9%),大四及以上1522人(19.7%);医学类2153人(27.9%),文史类1865人(24.2%),理工类2810人(36.4%),艺体类891人(11.5%);户籍类型农村5250人(68.0%),城市2469(32.0%);生源地山东省5940人(77.0%),山东省外1779人(23.0%);独生子女2853人(37.0%),非独生子女4866(63.0%)。运用spss25.0软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并完成报告的撰写。
一、问题缘起
2019年12月开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具有突发性、公共性、不确定性、独特性、危害性、信息有限性,且传染性极强等特点。到目前为止,新冠肺炎疫情,科学家仍未掌握其传染源、传播途径、变异等信息,并且还未找到特效治疗药物。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是未来社会的主导力量,普遍具有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对外面世界有着灵敏的嗅觉和高度的关注性。面对这场来势凶猛且充满未知的疫情,大学生普遍都出现了恐慌、焦虑、紧张、担心、无助等情绪表现,甚至有些大学生因为认知偏差,出现了强烈的应激反应,行为也开始发生变化,表现为过度关注网络疫情信息,过度注意自身身心状态,甚至出现听信谣言抢购物资等行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安定。为更好地了解大学生新冠肺炎疫情的知晓情况、对生活学习心理的影响以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育效果的评价。通过对大学生新冠肺炎疫情知晓、对其影响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育效果的评价,从而为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积极广泛深入的健康教育活动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提高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含研究方法和工作方法)
(一)研究内容
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背景下,对大学生新冠肺炎疫情知晓情况及教育效果评价进行调查与分析。
1.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知晓情况及影响
大学生是一群特殊的人群,具有容易接受新事物,对信息获取渠道多,社交媒体活跃度高等特点。新冠疫情的发生给大学生的学校、生活以及心理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提高大学生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认知和改善其相关危险行为,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防护意识,进一步减少大学生因社交、私自返校、体育锻炼等活动外出而增加感染风险,而且还可以让大学生将相关知识和良好行为传播给周围的人,消除他们的过度恐惧心理,防止疫情现状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及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助力。
2.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育效果的评价
高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地和重点防范场所,学校自身的特点使其成为新冠肺炎暴发流行的高危区。疫情发生后,各高校积极采取防控措施,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帮助师生提高防范意识,了解防治知识,引导师生做好科学防护。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后对学校为应对此次疫情所采取的措施进行教育效果评价,发现防控过程中的成效与不足,建立、健全高校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机制,对高校开展应急健康教育,及时有效地预防突发事件的传播和蔓延,提高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为有关高校开展相关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广泛搜集和查阅有关课题研究内容的相关著作和文献资料,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同时做好文献资料的积累,为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2.问卷调查法
利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采用线上收集方式进行相关内容的调查,了解大学生新冠肺炎疫情知晓情况和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育效果的评价,为课题研究提供准确的数据。
3.统计分析法
运用spss25.0软件对调查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并运用相关的统计学方法对大学生新冠肺炎疫情知晓情况及教育效果评价进行科学的统计和分析。
三、研究结论
(一)研究结果
1.大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晓程度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晓程度,1687人非常了解,占21.9%,2482人了解,占37.9%,2482人一般了解,占32.2%,569人不太了解,占7.4%,66人非常不了解,占0.9%。对此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的产生、传播途径等的知晓程度,1978人非常了解,占25.6%,3697人了解,占47.9%,1840人一般了解,占23.8%,160人不太了解,占2.1%,44人非常不了解,占0.6%。对此次疫情的防护措施的知晓程度,2181人非常了解,占28.3%,3871人了解,占50.1%,1518人一般了解,占19.7%,106人不太了解,占1.4%,43人非常不了解,占0.6%。就了解程度各维度的均分可知,大学生对疫情的防护措施的知晓程度高于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晓程度,对此次疫情的产生、传播途径的知晓程度的均分最低。
2.不同组别调查对象对疫情了解程度的得分比较
以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作为自变量,疫情整体了解程度的得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男生、回族、艺体类、城市户口、独生子女、父亲文化程度在专科及以上、母亲文化程度在专科及以上的大学生对疫情的知晓程度更高,见表。
3.疫情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状态、心理状态的影响
此次疫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1835人认为影响非常大,占23.8%,3117人认为比较有影响,占40.4%,2227人认为影响一般,占28.9%,436人认为影响很小,占5.6%,104人认为完全没影响,占1.3%。此次疫情对学习状态的影响,1824人认为影响非常大,占23.6%,2932人认为比较有影响,占38.0%,2329人认为影响一般,占30.2%,482人认为影响很小,占6.2%,152人认为完全没有影响,占2.0%。此次疫情对心理状态的影响,1067人认为影响非常大,占13.8%,2048人认为比较有影响,占26.5%,3009人认为影响一般,占39.0%,1244人认为影响很小,占16.1%,351人认为完全没影响,占4.5%。
4.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育效果的评价
被访大学生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学校采取的教育措施的效果评价中,心理健康或咨询服务的评价最低,为(3.9453±0.00969)分,其余各方面的得分均在4分以上,对学校制定的有关疫情控制的措施和政策评价的得分最高,为(4.0443±0.00907)分。学校采取措施后,学生对疫情防控知识、个人防护行为的了解程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认为没有变化的仅占5.8%、5.2%。认为战胜疫情的信心较之前有很大增加的占65.1%,一般增加的占25.1%,认为没有增加的占9.7%。而认为心理状态较之前有很大提高的占50.1%,一般提高的占28.6%,没有变化的占21.3%。由此可见,心理状态较之前相比变化最不明显,没有变化的占比最高,而战胜疫情的信心提高最为显著,其次为对个人防护的了解程度和对疫情防控知识的了解程度,一定程度上,学校疫情期间采取的相关措施对学生防控和战胜疫情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研究结论
总体而言,大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的防护措施及疫情的产生、传播途径的知晓程度均较好;受此次疫情的影响,大学生普遍提高了自己对疫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且较多关注疫情的防控措施,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晓率仍有待提高。疫情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状态、心理状态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被访大学生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学校采取的宣传教育措施的效果评价中,对心理健康或咨询服务的评价最低,对学校制定的有关疫情控制的措施和政策评价的得分最高。学校采取措施后,学生对疫情防控知识、个人防护行为的了解程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高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措施,促进高校稳定发展。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疫情防控知识宣传
教育相关部门或者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多种资源与途径,做好权威信息的发布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新冠肺炎相关知识与预防方法的宣传与教育,提升信息的公开度、透明度,及时辟谣。着力提升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医疗知识水平,促进他们对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客观、科学的认识,对疫情保持理性的态度,不信谣、不传谣,改善身心健康状况。所以我们应采取科学的措施,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新冠肺炎可能在学校中的传播与蔓延。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
在疫情期间高校应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评估和指导,尽快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同时,可开设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健康课程,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情绪反应,掌握心理调适技能。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咨询服务,要积极制定疫情防控期间新生心理援助方案,积极发挥正面教育的引导作用。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大对心理知识的宣传力度,积极通过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加强防疫知识以及心理健康、自我调适等方面的宣传。另外,高校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和正面舆论引导作用;结合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涌现的模范人物、感人事迹和先进典型讲好“中国故事”,弘扬“爱国精神”,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了解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不断增强“战疫”信心,传递“战疫”正能量。
(三)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针对高校学生特点, 积极开展广泛深入的健康教育活动。利用网络等多种途径开展认知健康教育,保障大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身心健康,及时向大学生提供有关疾病和相关服务的信息,开展健康宣教。把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纳入高等院校教学体系, 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 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培养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创造学校健康环境,促进学生自觉参与健康教育活动, 主动培养其健康意识,提高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四)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体系
高校增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工作的重视程度,建立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和应急预案。建立迅速、畅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和发布制度,做到信息公开透明、真实准确。疫情防控期间,对师生的健康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对健康信息实行日报告制度。建立通畅的联络制度,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获取学生反馈,有利于学生对学校各项防控政策的支持和配合。
王雪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