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通旅游财经 水母网> 新闻频道>烟台要闻
乡村答卷——复兴村的“复兴之路”

2020-08-21 08:00:27

来源:水母网  



水母网8月21日讯YMG记者 李德强 通讯员 侯亚利 摄影报道复兴村果真“复兴”了。

这条“复兴之路”,他们已经“跋涉”了28年。

说“复兴”,首先得从名字说起。根据栖霞市地方史志资料,作为一个自然村的出现,栖霞市亭口镇复兴村是在1992年才“从无到有”的。

说“跋涉”,则要从1979年这里遭遇的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说起。那场洪水,让老百姓多年的心血一度化为乌有。曾经落后萧条、一穷二白的山沟沟,华丽蜕变为如今“小桥流水人家”、远近闻名的烟台市级“生态文明村”“小康示范村”,可谓好一番“艰难跋涉”。

跟着村党支部书记马玉军的脚步,“乡村答卷——决战决胜·百名记者蹲点体验奋斗的喜悦”大型全媒体报道组近日来到这个只有29户86人的小山村,探寻他们的“复兴之路”。

一股志气

1992年之前,复兴村不过是一个叫马家㞭的山坡。

马家㞭是亭口镇柳夼村的第五生产队,也是柳夼村规模最小、劳力最少的生产队,地处末梢、三面环山,几十年来仅有一条又窄又烂的黄泥路与柳夼村相连。由于土地贫瘠,马家㞭人深处年年种粮不够吃、岁岁忙乎不见钱的尴尬境地,被其他生产队嘲笑为“穿不上衣吃不上饭”。

“穷山根,真不强,既缺票子又缺粮;晴天土,雨天泥,有女不嫁马家㞭。”老辈儿编排了这么一句顺口溜,说是笑话,听起来却刺耳。

1979年,百年不遇的大雨洪水又把全队翻了个底朝天,粮田2/3被冲毁,用马玉军的话说,“衰败到无法生存”。柳夼村也在此次洪水中受到很大冲击,自顾不暇,对马家㞭的生产恢复和设施建设更是捉襟见肘、有心无力,马家㞭被其他生产队甩在了身后,路无修、电不拉、水未接,村民们心里“不熨帖”、憋着一股气求变。

时任生产队长的马玉军,找来村里当时开办纸箱厂的“能人”马玉新商议,“靠谁不如靠自己”,坚定了脱离柳夼、自力更生的念头。村民们多年积攒的“怨气”全部化为一股不甘落后的志气,一呼百应。

1992年,马家㞭被正式批准单独设村。第一次全体村民会议上,村民们全票推选马玉军、马玉新分别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并提议将村名定为“复兴村”。

“不向现实低头、矢志改变落后”的一股心气,让这个如初生婴儿的小山村就此踏上“复兴之路”。而马玉军、马玉新,“套”上了车的这“两匹老马”,并驾齐驱,一干就是28年。

一门心思

光有志气,显然不够。

复兴村底子薄,先天条件贫瘠,靠山吃山,村两委研究决定以发展果业为总抓手,但最大困扰就是“路”和“水”。

修路。

唯一一条与外界相连的进村路,破烂不堪,晴天坑坑洼洼,运出的苹果光挤压伤就能占到三分之一,雨天泥泞难行,有时还得肩抬人挑送出村去。

修路的起点定在了山脚下的村口,一路向上、一通到顶。

没有钱购置水泥就四处“化缘”,没有石方就上山挖掘,没有机械就靠村民义务出工,一镢头一镢头的挖,一铁锹一铁锹的铲,一箩筐一箩筐的抬,一平车一平车的拉。进村路这个“老大难”解决,又将村内街道全部整修并硬化,随后,趁热打铁、一鼓作气向山路“开战”。农忙勤耕种、农闲抢工程,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所有大小山头和果园、林区都实现了“联网”,“路绕岭走、车随山转”的美丽画卷如今呈现眼前。

站在有水有电有WIFI配备齐全的老庙顶休闲公园俯瞰复兴村,马玉军回忆,从村头到山顶的这条路,复兴人历时10年,以蚂蚁搬山般的毅力先后开凿挖掘土石方5万方,投工近3万个,全村水泥路达到15公里。

引水。

水是复兴村的“痛”。

复兴村严重缺水,村民吃水难浇水更难,1979年那场洪水之惨烈更是让人心有余悸。水利上不去,农业的命脉就没有。

借着部门包村、高效节水灌溉、水库除险加固等党和国家政策的“东风”,复兴人开挖河道300余米,建成5座扬水站、3座拦河坝、1处水库和3处平塘、10余个蓄水池,铺设管道近10万米……

村民家中通了自来水,果园实现了水肥一体化高效灌溉全覆盖,在近年来普遍持续干旱的情况下,果树非但没有受到影响还连年增产。水来了,钱袋子也鼓起来了。

修路、搞水利,缺资金缺人力,他们不指望上面拨多少款出多少力,复兴村有自己的妙招,“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出义务工”,这个听起来颇有些时代色彩的主意,却是复兴村的“法宝”。村两委“一事一议”,志愿号召村民出工,按照村民土地份额来决定出义务工的多少,不出工的出钱,年底一本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成立“水利合作社”,村民以现金和出工两种方式入股,现金以每人200元、一个股份入股,出工按每户人数计算,因故不能出工的以每工每天100元配股,工程竣工后村民以1.5元/方的成本价用水,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9户村民,无一不踊跃入股出工,凡是能自己办的事,不请别人,能人工干得活,少动用机械。复兴人的“一门心思”可是出了名。

一出好戏

路通水足的复兴村没有满足。“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影视基地”,他们唱起了“生态旅游”的一出好戏。

果园原本零星分布于山上各处,起初全部种植苹果,1995年左右,村里请来多位专家进村考察,经过地形和土壤勘测,发现更适合种植大樱桃,再与采摘相结合势必“大有搞头”。“果”不其然,樱桃第一季下果后,个个艳丽饱满、肉厚多汁,产量更是超出预期。樱桃开花、结果时节推出赏花、采摘休闲游,依靠大樱桃产业,全村人均纯收入节节升高。

和马书记走了一道山路,记者惊奇地发现所有的路干干净净,他笑着说,“这可是我们一笤帚一笤帚自己扫出来的”。原来,山路从修建到如今的管理,按户划分责任区,从杂草清理到日常保洁,村民一管到底。村口至山顶全部亮化,23座太阳能路灯点亮了小山村的幸福底色。山上规划建设了4处观景台、休息亭,老庙顶休闲公园已经建成,松涛之下、圆桌石凳,可聊天可饮茶,亦可信步峰顶、一览群峰,俨然“森林氧吧”。

再看村里,街道两侧及村民房前屋后闲置用地栽植各类观赏花卉及经济树木,围池种莲、鱼翔浅底,四面荷花三面柳、三季有花四季青,不由萌生“村在林中,人在画中”的错觉。

筑好了“巢”,自然引来“金丝雀”。在栖霞市委宣传部和文旅部门的推动下,先后有电视剧《好雨知时节》和电影《苹果村的喜事儿》来到复兴村取景拍摄,由此衍生打造的影视拍摄基地正在成为农村影视剧取景的热门选择。

今年5月,村党支部筹资80余万元建设的“民俗大食堂”正式投入使用,集吃住玩于一体,占地630平方米,可容纳120人吃饭30人住宿的一个乡村振兴样板已经起步。

深山腹地、山高林密,风景秀美,犹如世外桃源。青山合抱、溪水潺潺、松风阵阵、空气清甜,这是大自然给复兴村最好的馈赠。而他们没有辜负。

一股志气求复兴,一门心思谋复兴,一出好戏唱复兴。这一路,复兴村人跋涉艰难,但“复兴之路”走得坚定不移。

王雪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

关于水母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 版权声明 | 平台公约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电话:12377举报邮箱: 侵权假冒举报:0535-1231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5-6631312举报邮箱(未成年人的举报平台):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站疫情防控有害信息专项举报入口:jubao@shm.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专区暴恐举报网暴举报

  • 水母网官网微信

  • 水母网官网微博
本站官方网址www.shm.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