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通旅游财经 水母网> 新闻频道>烟台社会
他,不向命运低头!

2024-04-26 07:49:55

来源:水母网   YMG全媒体记者李仁 慕溯 王宏伟



见到刘杨时,他正坐在轮椅上,规划着未来如何为更多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

这不是刘杨的第一次“规划”:

12年前,他签下器官捐献志愿书,成为山东省第一个签署此协议的在校大学生;

11年前,他成立中国第一个大学生器官捐献志愿者组织“承光心汇”,让器官捐献星火燎原;

6年前,他召集校友,为超过20万残疾人提供精准康复服务。

学生时代,刘杨与病魔抗争,他笃定:只要还活着,就要活出生命的精彩,像烟花那般绽放美丽;走出校园,刘杨与公益同行,他憧憬:终有一天,残障仅是人的特征,而非缺陷。

经历过生死挣扎、千磨万击之后,他依然坚韧、依然有梦、依然求索,在自强、担当与奉献中,让生命之花,怒放。

逐梦!让更多残疾人拥抱社会

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刘杨脸上,折射出的是自信、乐观、从容。

“希望能有一处更大的场地,为更多残疾孩子提供康复服务,让他们感悟自立自强的人生价值!”坐在轮椅上,刘杨时不时要晃动一下身体,“坐久了还是很不舒服。”

对刘杨来说,残疾人康复服务这条路,充满荆棘,但却无比坚定。

“我自己就是脊柱疾病预防和康复不及时的受害者,不能眼睁睁看着孩子们再重复我的不幸!”

就这么一个念头,刘杨便一头扎进了残疾孩子康复的世界。

2017年,刘杨本科毕业。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诸多选择,他毅然决然地选择继续攻读医学康复专业研究生。

2018年,刘杨考取了滨州医学院康复专业硕士研究生。

就在考取硕士研究生不久,刘杨向曾经与自己深入探讨残疾人康复服务的伙伴们发出了邀请:“让我们开始朝着梦想奋斗吧!”

很快,康复治疗学、临床医学、假肢矫形工程学、特殊教育学、人体运动科学……8个不同专业、志同道合的朋友来到刘杨身边,他们创建了康复服务机构——“康乐希”。

王亚军就是团队一员,滨州医学院本科毕业后,他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习,并有望顺利入职。但得到刘杨的邀请后,他没有丝毫犹豫返回烟台。

“当然跟刘杨有关系,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有着共同的愿景和目标,那就是让更多像我们这样的残疾人找回自信、重启人生。”王亚军说。

团队有了,剩下的就是干!

“我们用了两个月时间,为几十名特别困难的残疾人提供上门康复服务,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这让我们信心倍增。”刘杨说。

然而,一切远没有他们想的那般顺利,困难和问题接踵而至。

为了能够更加精准地开展康复服务,刘杨开始向残联部门寻求合作,他几乎走遍了烟威地区大部分县市区残联,但得到的答案近乎一致:“不太可能做成!”

这让刘杨和他的小伙伴们一时间陷入沉默,是继续坚持,还是选择放弃?

“我相信付出总会有收获,只要我们再坚持一下,转机就有可能到来。”刘杨的执着,终于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

当他们走访龙口市残联时,得到了这样的答复:“给你们一间办公室,希望你们把龙口市残疾人康复事业引向精准化、专业化、系统化。”

就是这样一个答复,刘杨如获至宝。

刘杨带领团队走街串巷,摸清残疾人康复底子;深入农村,制定全方位个性化治疗方案;走进社区,搞好残疾人就业大数据标注……

他们挺进脱贫攻坚主战场,为残障群体、失能和半失能群体提供全面而精准的康复服务;

他们发起中小学生脊柱健康公益筛查,发明脊柱侧弯自查自筛表和脊柱健康操,受益学生达25万人次;

他们深入扶残助残一线,为重度肢体残疾人群开展家庭康复服务7238人次,为1219户残疾人适配发放辅助器具……

一步一个脚印,汇小溪成江河。

如今,刘杨团队的康复服务已经从龙口延伸到莱山,从服务一域到温暖全城。

得益于康复服务,因腰椎滑脱卧病在床的莱山区解甲庄镇孔辛头村孔宪卿,扔掉了拐杖,“不用拄拐了,家人也不用总是牵挂我了!”孔宪卿说。

得益于专业训练,6岁的自闭症孩子学会说“谢谢你”,看着孩子心理、性格得到意想不到的改善,孩子妈妈拉着刘杨的手说:“真没想到,我的孩子竟然可以这样好,这样可爱。”

得益于大数据标注,许多残疾人迎来了人生“第一次”——第一次走出家乡,第一次独自出行,第一次认识了披萨,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银行卡。

“看到孩子们一天天变好,哪怕是能够完整地说一句话,亦或能够独立如厕,即便是这些正常人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只要孩子们做到了,那一刻,我是最满足的。”刘杨说。

让更多残疾人拥抱社会,这是刘杨的梦想,也是他奋斗的意义和青春的价值。

奉献!给绝望的残疾人以希望

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一个碎片,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选择。

大学期间,与一位盲人同学的一次聊天,让刘杨深受触动。

“她是特殊教育学院一位盲生,她跟我讲述童年的记忆,树杈的形状,花儿的颜色……”刘杨说,“从小生活在内陆,那位盲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看一眼大海,然而就读的学校就在海边,她却再也看不到大海了。”

这段对话,引发了刘杨对器官捐献的思考:“如果有人捐献合适的角膜,那位盲生的愿望就能实现。”

从黑暗到黎明,往往就是一瞬。迈出这一步的助推器,是刘杨的第二次手术。

2012年7月,刘杨和父亲第二次来到北京。面对术前58项风险告知,两人都沉默了。老父亲推着刘杨到楼下晒太阳,清新的空气,清脆的鸟语,他享受世间一切,也始终无法沉醉其中。

“爸,如果术中出现不测,就把我的肝脏脾肺都捐了吧。”

父亲先是震惊,继而泪流满面。父亲是当过兵的人,懂得奉献与责任的意义,“好,我去和医生说。”

手术前一天,刘杨签下捐献遗体志愿书。那一刻他还不知道,自己是山东省第一个签署器官捐献协议的在校大学生。

“如果挺不过明天,按照我的遗愿,把能捐献的全部捐献,让我的爱继续留在这个美丽的人间,然后把我葬在一颗白杨树下,旁边放一块石头,上面刻上:此处安睡着一位渴望阳光的小男孩。”术前,刘杨写下这样一段话。

手术很成功。在苏醒的那一刻,他找到了生命的支点——“是很多人的帮助,才让我有了重生的机会,我要去帮助更多的人。”

从北京返校后,刘杨查阅了各类器官捐献资料,发现参与到这项公益事业中的人少之又少。随即,他萌生想法,拄起双拐,走上器官捐献的宣讲路。

“我深知身有残疾的痛苦,也更了解有多少是在等待器官捐献的希望中离世,我不想让他们在希望中失望,我想挽救更多残缺的生命。”

在课堂上,老师愿把下课前的10分钟留给他,让他为学生讲解什么是器官捐献;课堂外,志愿服务社团与他一起做宣传页,让更多人知道器官捐献的意义。他也利用一切机会,在校园里、在食堂,主动上前“搭讪”,为学生们科普。

然而,当时器官捐献的概念还尚属小众,大家纷纷婉拒,甚至绕路而行。那段日子,刘杨成了自己口中的“祥林嫂”,在质疑声中,他甚至被称为“怪人”。

他不怕拒绝和误会,继续坚持自己的信念。烟台大学、山东工商学院、烟台红十字会、毓璜顶医院……到处都有刘杨宣讲器官捐献的身影,支持并加入他的同学也从个位数,变成六百人。

2013年5月8日,世界红十字会日,刘杨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学生器官捐献志愿者的组织“承光心汇”,招募了近千名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三百多人成功加入中华骨髓库,并成功移植一人。

在宣讲中,刘杨也不断总结和创新,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活动模式,称之为“滨医模式”,即每个城市由医学院校牵头,联合当地大学,在大学生中普及器官捐献知识,并逐步拓展到当地社区、农村,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器官捐献中来。

刘杨团队的做法,也得到了中国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的肯定。时任管理中心主任的刘维新高度赞扬“滨医模式”及刘杨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

目前,“承光心汇”成员现已覆盖全国25个省份,百所医科大学联盟。刘杨被评选为“2014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等荣誉。

如果命运是一出“人间戏剧”,我们能做的,就是演好自己的角色。

刘杨的角色,是凡人一样的奉献。

抗争!“我要活下去”

逐梦,奉献,背后写满了刘杨对命运的抗争,那是英雄般的抗争。

2011年12月,19岁的刘杨瞒着父母,揣着借来的1500元钱和压缩饼干,独自坐上深夜10点42分从烟台前往北京的火车。

他要去看病。

就在前不久,他侧弯的脊柱已压迫到神经,导致心肺功能受限,左腿萎缩,行走困难。经医生初步诊断:脊柱后突达到138°、侧突142°,3-5年后将大小便失禁,面临瘫痪。

命运,向他开了一个玩笑。

11岁时,刘杨脊柱弯曲异常,从此踏上求医路。但受当时医疗条件限制,始终无法确诊。高三,他的左腿开始麻木,无法上楼。

刘杨始终乐观,病痛没有击倒他,那年他还立志成为一名医生,治疗自己,也帮助他人。

19岁,刘杨如愿进入滨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他热爱学校里的一切,也用不太利落的双腿丈量着烟台这座城市的美。

但身体逐日恶化,他还是倒下了。“地面像一堵倾倒的墙向我砸来,自己重重地倒下去,仿佛跌入万丈深渊。”刘杨说。

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我不认命!”刘杨开始用力向命运呐喊。

当他抵达北京当日,因无处可去而睡在医院走廊时,当他挂不上号而焦急万分时,当他走遍北京各大医院,仅靠短暂的电梯间向医生询问时,他的执着打动了许多人:

电梯间里,医生们愿意帮他看片子;

病房里,病友帮他看着行李,劝他多出去转转;

还有远方的校友的关心、老师的帮助……

他感受着人们递来的温暖,也始终没有放弃治疗的任何希望。

在10天求医路即将无望而返时,他走进地坛公园,看着郁郁葱葱的古树,想起同样身患残疾的史铁生。

“不美满,那才是需要信念和智慧的时候”,史铁生的话,在提醒他,何不用另一种方式看待遭遇。

回望这一路,23次当地医院求医,上千份电子病历咨询,“无法收治”“风险太大”……石沉大海般的绝望,深一刀浅一刀地割向他,但“我想活下去”的意志,也在重复的伤痛中变得愈发强烈。

终于,北京一家医院神经外科一位医生愿意为他手术。

幸运的是,这一次,刘杨赢了,脊柱得到固定,手术成功。

但脊柱侧弯手术是一场残酷的马拉松,需要一次、两次、甚至多次,而每一次都是对命运的抗争。

2013年暑期,刘杨迎来第二次手术,处理神经病变。不幸的是,这次手术失败了,命保住了,他却再也站不起来。

这一打击,让刘杨再次陷入迷茫。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面对窗户发呆,甚至春节期间都不出来见人。

2014年4月,学校老师了解情况后,驱车500多公里,推开刘杨家的门。刘杨透过窗口,看着陌生又眼熟的面孔,一时间竟恍如隔世。

刘杨推着轮椅冲到跟前,紧紧拉着老师的手,泪光闪烁。一位同学对他说:“腿只是移动的工具,坐在轮椅上依旧可以活出精彩人生。”

那一刻,刘杨灰暗的天空像是被撕开了一道口子,一束光照了进来。

“瘫痪了,人生就完了吗?不!”返回熟悉的校园,刘杨重拾自信与乐观,开启人生又一程。

“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劳我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如火一般热情,像石头一般坚韧,这是刘杨对命运的回答。

临别时,刘杨说:“我希望终有一天,残障仅是我们作为人的一个特征,而非缺陷。”

或是愿望,亦或是愿景,相信这会成为他不断前行的动力。

烟台日报评论

生命的厚度

“我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但希望它的宽度和厚度无限。”在器官捐献协议书上签字后,刘杨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长度,但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什么样的痕迹,决定了生命的厚度。作为一名90后,刘杨用执着、奉献、抗争不断加厚生命的厚度。

人生追求的是什么?是对理想信念虔诚而执着。刘杨的脊柱是弯曲的,但他的信念是坚定的,追求是执着的。在与病魔的对抗中,在与残疾人的交流中,为残疾群体服务的种子在心中萌芽。他将自身的苦难化为不竭的奉献之源,以坚强意志、乐观态度和不懈努力,去践行诺言、实现梦想——让更多残疾人拥抱社会。岁月见证,这颗种子慢慢破土而出、开花结果。没有执着的信念,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刘杨不可能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他把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融入为残疾人服务的事业中,始终以战斗的姿态,最大限度地释放潜能、书写奋斗故事。

人生不会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挫折,总会面临逆境。是于逆境中奋起,还是就此一蹶不振,体现一个人的意志与品格。面对命运捉弄,刘杨敢与死神抗争;面对工作困境,刘杨以不服输的劲头死磕。他曾这样说:只要还活着,就要活出生命的精彩,像烟花那般绽放美丽。他在逆境中一次次站起来,不为受挫而苦恼,不为打击而消沉,始终以宽广的胸怀和乐观的态度挺起自强不息的脊梁。

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担当也就选择了成长,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更加彰显无穷的青春力量,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有厚度的生命,有奋斗的青春,刘杨做到了。

YMG全媒体记者李仁 慕溯 王宏伟

编辑:王雪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

相关报道
关于水母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 版权声明 | 平台公约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电话:12377举报邮箱: 侵权假冒举报:0535-1231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5-6631312举报邮箱(未成年人的举报平台):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站疫情防控有害信息专项举报入口:jubao@shm.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专区暴恐举报网暴举报

  • 水母网官网微信

  • 水母网官网微博
本站官方网址www.shm.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