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通旅游财经 水母网> 新闻频道>烟台教卫
在书中,读懂烟台这座城

2024-04-24 10:42:51

来源:水母网   YMG全媒体记者 刘晋



对一座城的眷恋是何原因?是故乡的那份亲情,还是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是山清水秀的美景?还是一本书?

近年来,随着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烟台、“阅读之城”,已经在港城营造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今天是第二十九个世界读书日,让我们走进烟台这座城市,听爱书人讲述属于那里的书香故事,一起感受书与城的相知和相拥。

为烟台这座城市立传

受访人

王月鹏,烟台作家

“这场历时两年的写作,到这里就要结束了。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三十年来,我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写这样的一部《烟台传》。我尚自知,为一个城市立传,远非一人之力所能及。好在《丝路百城传》这套丛书的定位,不求宏大与完整,只需写出丝路视角下的一个人眼中和心中的城市。”这是王月鹏为《烟台传》所书的后传。

几天前,人在日本出席“丝路百城传”之《烟台传:半岛的此在与彼在》日文版新书首发分享会的他带来了属于自己的对“书与一座城”的感悟。

“在这本书中,我写到了烟台的贝丘文化,写到了启航于胶东沿海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写到了徐福东渡,也写到了烟台开埠,以及葡萄酒文化和渔灯民俗。特别是本埠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形成了烟台独特的文化现象。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中,这种文化以特有的方式,参与、见证和留存了烟台这个城市的历史,同时也拓展与丰富了这个城市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相互包容、相互拓展和丰富,成为烟台这座城市的人文底蕴。”

王月鹏表示,《烟台传》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史传,它所写下的只是一个人关于烟台的所见与所思。一座城市向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理解和表达,这是城市魅力的最好阐释。《烟台传》的写作,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一个写作者与他脚下土地之间的关系。书写也是一种扎根的方式。在向着史料和现实不断扎根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接续到了一种隐秘的力量,这对以后的创作至为重要。《烟台传》是一个母题,她将分出若干的枝杈,最终枝繁叶茂。“今年夏天,我将出版新著《黄渤海记》,主要是写黄海与渤海的人文历史,我视之为《烟台传》的续篇。”

黄海与渤海在烟台相遇。沿着海岸行走,可以感知历史的脉络,现实的变迁,以及一座现代化滨海城市的发展历程。再加上蓬莱神话的世代流传,让这片土地充满了亦梦亦幻的色彩。

“这里成为了我的人生港湾。我在这里读书,写作,过着平静的日子。面朝大海,我时常看到徐福的背影,他从这里东渡,在海上蹚出了一条路,成为千古之谜。”他说,对一座城市的理解,注定是多维的。“散步走过城市,开车经过城市,从飞机上俯瞰城市……所见不同,感受也就不同。一个人的经历、气质、学养以及价值取向,将会决定他对世间万物有着怎样的态度和发现。这部书稿中的烟台,只是写作者一个人所理解的城市,仅此而已。它不完整,甚至有着太多的局限和缺憾。这些看似零散的片段,因为作者本人情感与思考的融入,而具有了某种统一性。与其说这是一本读城的书,不如说是一本通过城市重新认知和发现自我的书。”

四幅对联说芝罘

受访人

孙振民,烟台市文化馆艺术创作部主任

伴随着“云山水月”书画课题研究的推进,孙振民对烟台的地域文化挖掘的内容也不断的拓展,从历史、传记、诗文、传说到古迹楹联,推出了一系列的研究专题和专集。在楹联研究方面精选了一百多副,进行书法创作,编著出版了《烟台古今名胜楹联书法作品集》。读书日来临,他特地从中选取与芝罘有关的四联与读者分享。

联一:恩覃寰海;灵著之山。

这是芝罘岛阳主庙山门上的楹联。据孙振民介绍,阳主庙所处之地三面环山,一路通海,历经多次修葺、扩建,是胶东有名的道教庙宇,后被逐步拆除,如今重新修建。阳主庙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是芝罘岛的宝贵财富,尤以遗留下的楹联为代表。“在人们的心目之中,芝罘山在阳主的恩泽护佑之下,是一座充满灵气的神山。老福山八景中的‘罘顶朝日’‘石门春波’也位于此,吸引着历代文人来此吊古寻幽,留下许多精美的诗篇。”

联二:画阁日升东海紫;崇台月上暮烟青。

这是1886年,时任登莱青道道台兼任东海关监督的潘霨为重修后的龙王庙题联。

与芝罘岛隔海相望的是烟台山,洪武年间在山顶设立烽烟台,烟台由此而得名。建于明代天启年间的龙王庙,是山上最古老的建筑,联中化用“紫气东来”“海上明月”,既描绘出烟台山上晨夕时空的变幻,又有寄寓美好吉祥之意。

联三:宝筏渡迷津,万顷安澜彰水德;

慈航通渤海,五音竞响誉神庥。

距离烟台山不远的大庙,坐落在北大西街中段。明初,这里数十家渔民,为祈求出海打鱼安顺,集资在海边修建了三间草屋供奉海神娘娘,清雍正年间又进行了小规模重修扩建。这时的芝罘湾已成为我国北方海上运输和捕捞的重要港口。当时,广州、福建、宁波等外地商船往来频繁,贸易兴隆,前来供奉海神娘娘的人也随之增加。1810年,烟台商家、船帮、渔户投资捐款,按庙宇规制建起一座三进式的“大庙”,并在它的正南建起坐南向北的戏台。

到了清道光年间,以大庙为中心,形成了商业中心,商户达一千余家。大庙还是“烟台街”的文化中心,每逢春节、元宵节、中元节及海神圣诞、仙逝之日,这里都要举行庙会。

1964年,大庙被下令拆除。经历了六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大庙的原址只剩下一个戏台和那深镌在大理石台柱上潇洒遒劲,通达流畅的联句。“如今的戏台成了大庙文化的延续,偶尔唤起烟台人对大庙的回忆。”他说。

联四:天下文章莫大于是;

一时名士皆从其游。

由大庙向南眺望,有一座山就是毓璜顶,山上有始建于元代的玉皇庙和清代建立的小蓬莱阁(又名吕祖庙)。小蓬莱阁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时任登莱青道台龚易图在《小蓬莱阁铭》中道:光绪二年,岁在丙子,五月庚子乞雨于玉顶山,既降,因建阁于东偏,越六年壬子,阁成,复雨,铭以落之。

山门正面建有小蓬莱石坊,石坊上“小蓬莱”三个字是龚易图题写,两侧楹联为龚易图撰文,刘凤镳所书。

“因玉皇庙供奉玉皇大帝,每年正月初九的庙会是一大特色,高峰时赶庙会几乎达到万人空巷的程度,各种文化娱乐活动、非遗展演、特色风味小吃等成为烟台文旅融合发展的样板。”孙振民告诉记者,“春风习习,一眼千年。当我漫步在大街小巷,或站在山巅,耳畔终会回响着乡贤王懿荣‘昨梦乘风破浪去,满山灯火是烟台’的诗句,祖先用汗水建立了这座城,用热血佑护着她,能生活在其中是我今世的缘。”

一部“简志”,看城市铿锵

受访人

吴佳檑,烟台毓璜顶医院员工

“摸着近乎字典厚度的《龙口市简志》,我仿佛看到编撰的日日夜夜,几亿字的资料,一字一字地读来;堆成山的稿件,一页一页地翻去。”这部《简志》是吴佳檑的外公参与编撰的,里面记录了上限自秦,下至1986年龙口市成立(龙口市原名黄县)的四十编内容。

而吴佳檑对于龙口这座城的热爱,就始于这部作品。“当独特的方志体例将遥远的历史与触手可及的现实勾连起来,这座城便更加具有历史纵深感和文化厚重感。对自己熟悉的地方产生了新的认知,深深体会到这方土地的生生不息,也对这方土地爱得更加深沉。”

爱一座城,犹如得一个人。吴佳檑说,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吸汲着不断涌流的记忆的潮水,然而,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记一样藏起来。“东海在旁,赤脚走在海的岸边,海水轻轻拍打沙岸,闭上眼睛,我就是那条自由自在的鱼;南山就在脚下,遥望拥有世界第一锡青铜坐佛,流连藤萝坡上的千年紫藤,每年花期到来,遍布半山的紫色好似仙境;藏匿于街道之中的丁氏故宅,宏大却又静谧,如同走进了一部百年史,穿梭其中可以感受到京城府第和胶东民居的神韵;王屋水库恰似镶嵌在龙口大地上的一颗珍珠,飞驰的摩托艇犁开层层浪花,成群结队的水鸟当空翱翔;一旦来到绛水河畔,立刻能感受到柳树荫下的清凉,两边也多了不少让人放慢脚步的景致:一只在身边咕咕叫的鸽子,一个精心打造的小景观,一群坐在板凳上热络聊天的大爷;馆前后徐村现存着大量的老式民居建筑,是胶东人居住文明的象征,也是老黄县民居建筑史的灵魂:居民和游客以一种奇特的混杂感而让人享受徜徉其中,尽情欣赏家门口唠家常的阿姨和露天座位上的自拍的少女相互比邻。”这不由让人想起雅各布斯所说的那类能承载丰富活动的活力街道,每个人在其中都能各得其所。

一段古城墙,是历史;一座老宅子,是文化;一条黄水河,是岁月。一部史志书,一座城。龙口,钟灵毓秀,人才辈出,贤能相继,齐国淳于髡博辩,驰誉于华夏诸侯,三国太史慈骁勇,扬威于吴郡上都,秦代徐福泛海美闻传于扶桑,开辟中日文化交流之先河。其后俊才节士代不泛人,降至近代内忧外侮,志士仁人前赴后继。矢志辛亥革命徐镜心,鲁之灵光丁佛言,辛亥英烈王叔鹤,抗日英雄任常伦。“崇文”“重商”在龙口实现有机结合。

“龙口是一个有根脉、有历史感的城市,越探索,越有味道;越了解,越是深爱。它深邃灵动、浪漫恬淡,不仅有着厚重质朴的人文历史之美,也有着小而温暖的生活之美。一城山海半城河,人在画中逍遥游。千百年岁月流转,凝固的文字流淌着璀璨如繁星的文明,古老的手艺、惬意的生活和惊艳的美食。细数光阴,老黄县新龙口,我无法拒绝你的美……”她说。

从《千家诗》中读懂诗意牟平

受访人

鞠培娟,烟台市特殊教育学校老师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露天院子里,爷爷坐在竹椅上摇摇晃晃,鞠培娟就站在他旁边背诗。

一本《千家诗》,便是她童年每天的必修功课。“从《春晓》开始,爷爷说一句,我跟着说一句。就这样,在牟平的院子里,我跟着爷爷背完了一首又一首诗;而我也在一首首唐诗宋词中,观四方、品悲欢,发现了牟平的诗意。”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清明一过,牟平的春天便汹涌而来,而这就是杏花谷最浪漫的时节。这时候,风是轻柔,阳光是和煦的。一树一树的杏花在枝头竞相绽放、蔓延而来,整个山谷笼罩在粉色烟霞之中,宛若缥缈仙境。”鞠培娟回忆说,小时候牟平有一家小小的书店——再思书苑,就坐落在杏花谷中,这是烟台市第一家山村共享书店,藏书近万册,供人们免费阅读。书苑外,“杏”之夭夭,灼灼其华;书苑内,青灯古卷,茶香满室。在杏花谷,读一本书,看一眼春天,在夜幕降临时,我们吹灭读书灯,沾染一身花香回家。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牟平夏天最美的地方,就是鱼鸟河公园。这是一座天然的氧吧,郁郁葱葱的水杉林、一碧万顷的荷塘、连天白云下绿草如茵,目之所及,皆为绿色。微风带着凉意拂过游人的脸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亭亭玉立的荷花随风摇曳,宛若一位娇羞的江南女子;池塘里的一尾尾锦鲤在荷叶下嬉戏,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摆动着尾巴向远处游去,荡漾起层层水纹,奏响了一曲‘鱼戏莲叶间’。牟平的夏天就像乐府诗中的江南,清新明丽、活泼灵动。”

“数点渔灯依古岸,断桥垂露滴梧桐。”在她的眼中,秋天的养马岛是轻舟片片,渔灯点点的。海港渔船的鸣笛声拉开一天的序幕,渔民们头顶星辰驶向大海,抛锚、撒网、等待、收线、归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海像慈祥的母亲,环抱着这座海岛、馈赠它无限温柔,人们也在这里安居乐业、生生不息。秋天的养马岛是海天辽阔、万物霜天竞自由的。环岛骑行,是这个季节最自由的事情。“沿着海岸线,一路向南,迎着海风,听着海浪,你像自由的鸟儿一样,无拘无束,尽情地感受风的速度,自由的味道。在骑行中,你又一次爱上这座城市。”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牟平街边的糖炒栗子和烤红薯的香味唤醒了人们对冬天的记忆;一场又一场的大雪给这忙碌的一年划上句号;奔波在外的游子陆续回到了故乡;人们嗑着瓜子聊家长里短;夕阳西下,万家灯火点亮了整座城市,家家户户的窗口飘出了饭菜香味。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一年的辛酸与苦楚,便在这烟火气中慢慢消散了。人们放慢脚步,享受这“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悠悠时光。

“牟平,这是一座有山有海、四季分明的城市。她的美,美在春夏秋冬,更美在烟火人家。我像一颗种子,在这方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然后成为这个城市的一部分。我想,我会一直爱她。”她说。

在山城,与读友相伴度晚年

受访人

牟民,栖霞退休语文高级教师

牟民心中的“书与一座城”源自山城的众多读友。

从事语文教学30多年的他,在果都栖霞走过三所学校,养成了读书习惯。“我自己规定,除了订阅《人民文学》《收获》,每月要读四部文学名著,不少于五十万字。每到一处学校,先要去图书馆浏览一番,见到未读之书,按部就班借阅。”他回忆说,“在栖霞一中语文组,喜欢跟读书多的同行交流。谁买了新书,或者我买了新书,相互借阅。写下读书笔记,反复修改,投稿给报刊杂志。有了好文章,推荐给学生读,因为自己经常练笔,下水作文,指导学生作文得法,学生喜欢我的作文课,有的学生毕业踏上工作岗位,依旧喜欢写作,经常回城跟我交流。”

几位读友对牟民的影响也很大。栖霞一中语文组长刘永,喜欢读史,他藏史书最多。“退休后,经常一起小酌,对取之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提出自己的见解,受他影响,我写过几篇对《甄嬛传》评析的随笔,发在《杂文报》上。”说起这些人来,牟民滔滔不绝:“受栖霞图书馆范惠德的影响,我的阅读由原来的广博到精读。我还经常跟企业家鞠良一起讨论读书的快乐。他对哲学颇有研究,办公室有哲学巨擘牟宗山《牟宗三先生全集》,如饥似渴地阅读。”

清末大儒俞樾曾自题过:读书养气十年足,扫地焚香一事无。“读书可以养气,可以养志,可以养才华。专心读书,十年有望小成。”牟民告诉记者,“再有读书形成的浩然之气扶之,精神面貌当焕然一新。人面之,会赞叹,真有书卷气。鞠君博览群书,有儒商气质,跟鞠君交往,气场正气足,身心愉悦。”

读友之间读书多了,就想写点儿什么。牟民退休后,又交往了众多写友,“跟着到各处采风,除了跟山川河流交谈,更多的是让我见闻了栖霞各行业的发展,尤其农村的经济繁荣,让我更加喜爱‘走遍天下,唯有栖霞’这宜居的山城。”

YMG全媒体记者 刘晋

编辑:张秀秀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

相关报道
关于水母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 版权声明 | 平台公约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电话:12377举报邮箱: 侵权假冒举报:0535-1231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5-6631312举报邮箱(未成年人的举报平台):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站疫情防控有害信息专项举报入口:jubao@shm.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专区暴恐举报网暴举报

  • 水母网官网微信

  • 水母网官网微博
本站官方网址www.shm.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