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通旅游财经 水母网> 新闻频道>烟台要闻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烟台逐绿而行 山海间书写高分生态答卷

2023-06-05 09:03:36

来源:水母网   YMG 全媒体记者 童佳怡 实习生 韩嘉怡 通讯员 李栋



在山海步道大南山段,人们穿越山林,享受初夏时光。YMG全媒体记者 唐克 摄

这是一张多个“第一”并存的优异成绩单: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生态质量指数(EQI)、空气质量改善、水环境质量改善和污染土壤安全利用等5项省考核指标均位列全省第一;

2022年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幅度全省第1,空气质量连续5年保持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0.9%;

一组组数据、一项项指标,勾勒出的是烟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出的累累硕果,彰显的是烟台这座国际滨海城市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意识。

逐绿而行,共建美丽烟台眼下美丽港城的生态画卷,还在持续向新、持续向美。如何在新时代奏响生态与发展的交响乐?渤海之畔,烟台以行动作答。

对准焦距,算好绿色发展“长远帐”

向绿色低碳循环进阶,港城生态建设一路快马加鞭。

生态环境问题的“病根”归结到底在发展和生活方式。作为一座工业大市,烟台的传统产业占比重,资源能源消耗大,唯有从破解结构性矛盾入手,深入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农业投入结构持续优化,才能算好绿色发展“长远账”,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2023年4月22日,经国家核安全局核准,国家电投海阳核电二期工程4号机组浇筑核岛第一罐混凝土,至此,海阳核电项目全面进入机组运行、工程建设、核能综合利用拓展的全新阶段。自2019年一期工程全面投运以来,海阳核电已累计发电超过890亿千瓦时,节约原煤消耗约38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7100万吨;二期工程建成投运后,海阳核电基地将有四台机组运行,每年可节约原煤消耗约171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200万吨,减排效应相当于种植阔叶林约8.8万公顷,清洁效益显著。

海阳核电项目只是烟台能源结构调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全市从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到生活理念、空间格局制定了一系列举措,同向发力,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更低“含碳量”、更多“含绿量”、更足“含金量”。一组数据彰显着烟台的减碳实力:截至2022年,全市累计完成1201个工业炉窑深度治理,对11个行业740家企业实施VOCs“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累计完成600余家重点企业VOCs综合治理。以争创国家级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企业为抓手,大力实施绿色制造提升行动,全市现有国家级绿色工厂22家,省级绿色工厂13家,数量居全省前列。

低碳转型赋能多式联运。今年一季度,烟台全市国铁货物发送量366.16万吨,同比增长11.3%;水路货运周转量13.17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0.74%,烟台港集装箱集疏港总量164.21万TEU,其中铁路水路集疏港比例为71.47%;烟台机场第一季度共完成货邮吞吐量15114.3吨,同比增长2.8%......一幅由烟台执笔的青绿画卷正沿交通网络向四面八方徐徐铺展。

攻坚克难,啃下治污“硬骨头”

一以贯之治污染、调结构、促转型,伴随着城市蝶变,烟台蹚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然而,越往后越是难啃的骨头。必须永葆“探路者”的姿态和“挑大梁”的自觉,于“最痛处”亮剑,向“最难处”攻坚,在蓝天之下、清水之畔、净土之上开展生态治理,才能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绿色生态红利。

——做好蓝天答卷。2022年上半年,在PM2.5、PM10等关键因子全面大幅改善的背景下,臭氧浓度却同比上升10.5%,成为了阻碍空气质量好转的最大难点。对此,市生态环境局抢抓6-9月扭转不利空气形势的“关键时期”,建立一套科学务实管用的管控措施,强化对臭氧污染和颗粒物污染协同管控,出台《烟台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烟台市2022年夏季臭氧污染管控方案》,及时发布臭氧污染预警,将740家涉喷涂工艺的重点企业纳入臭氧应急管控,实施错峰生产,最大限度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督促建筑单位对涂料、溶剂、胶粘剂等密闭存放、调配,外墙涂装、市政栏杆喷刷涂漆、市政划线、道路沥青铺装避开高温时段;适时开展人工降雨,缓解臭氧污染。充分利用激光雷达扫描、道路积尘走航监测、污染源在线监测等科技手段,实施颗粒物污染智能化监管,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环节的精准帮扶,及时有效扭转了当时的不利局面。

——做好碧水答卷。我市坚持一河一策、标本兼治推进大沽夹河、五龙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2239个入河排污口完成溯源整治,创建省级美丽示范河湖5条。认真落实“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工作任务,完成城市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141公里,排查整治城市黑臭水体23条,加快推进辛安河三期、套子湾三期污水处理厂建设。着力实施海洋生态保护固本工程,完成5275个入海排污口规范化整治,为全国海洋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了“烟台样板”。尤其是烟台作为资源性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415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属于人均水资源小于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地区,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缓解水资源紧张问题,积极申报全国首批19个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成为全省两个纳入地级市的试点城市之一,加快补齐了水资源、水生态保护短板。

——做好土壤答卷。烟台市着力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和风险管控,全市纳入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的单位数量增至124家,103家单位完成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及“回头看”,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持续达到100%。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开展“清废行动”,积极推进焙烧氰化渣“点对点”豁免管理试点和高硅渣处置利用项目建设,全市未发生突发环境事件。

统筹协调,下好生态“一盘棋”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闻得到花香、听得到鸟鸣、记得住乡愁,如今的烟台,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经济繁荣与人文发展交相辉映,一种美丽的发展扑面而来,一种发展的美丽迎风摇曳,创造出专属港城的“城市DNA”。

举一纲而万目张。自2020年起,烟台市政府委托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开展了烟台全域生态建设战略研究,在全省率先组织编制了《美丽烟台建设战略规划(2021-2035年)》,成为山东第一个也是北方第一个印发美丽建设规划的城市。各区市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多点发力、全面开花,芝罘区、福山区、莱山区被评选为第三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莱山区入选“山东省生态文明强县”,栖霞市入选山东省“整县域推进乡村生态振兴”重点市。

有了规划,还要破落实之难,聚落实之果。为确保决策部署真正落地生效,烟台在强化制度执行和问题整改上狠下功夫。先后出台《烟台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烟台市扬尘污染管理办法》《烟台市入海排污口管理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建立落实“1+3”督导整改机制,清单化、责任化推进问题整改,开展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百日行动”,加大现场督导核查力度,分区域、分行业曝光查处问题隐患。纵深推进市区两级生态环境委员会办公室实体化建设,强化统筹协调、定期调度、督查通报、综合考核、约谈问责等方面的作用,研究推动解决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重要问题,巩固协同共治的生态环保大格局建设,全面提升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海面波光潋滟,绿树簇拥成景,水鸟游弋嬉戏,处处皆可入画的烟台正在北纬37度续写她的“仙境”故事。向绿而行,将生态答卷写在蓝天碧海间,一个更加美丽的港城值得期待。(YMG 全媒体记者 童佳怡 实习生 韩嘉怡 通讯员 李栋)

王雪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

相关报道
关于水母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 版权声明 | 平台公约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电话:12377举报邮箱: 侵权假冒举报:0535-1231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5-6631312举报邮箱(未成年人的举报平台):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站疫情防控有害信息专项举报入口:jubao@shm.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专区暴恐举报网暴举报

  • 水母网官网微信

  • 水母网官网微博
本站官方网址www.shm.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