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2 09:33:17
来源:水母网
城市“三分建七分管”,文明城市很大程度上是管出来的。城市管理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展示城市宜居水平和发展软实力,不仅关系到市民幸福指数,也影响着城市对外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一座全国文明城市,不仅仅靠基础完善、功能齐备,更应该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科学化,生活环境舒适舒心便利。从“六连冠”迈向“全国文明典范城”,是内涵的比拼、形象的比拼,更是细节的比拼,需要实施精细管理工程,打造善治之城,为广大市民创建优美整洁、和谐舒适的城市环境。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堤溃蚁穴,气泄针芒。没有“小事”“小环节”等细节的完善,就不可能有全局的胜利。管理精细,就是精确、细致、深入。通过对城市管理目标量化、管理标准细化、管理手段具体化、职责分工明晰化,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质量。精,即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是实施精细管理工程的必然结果;细,即严谨细致,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是打造善治之城的必要途径。简单地说,实施精细管理工程的目的就是把平时看似简单、很容易的事情用心、细心做好,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成精品。不能否认的是,我们的城市管理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垃圾清理不及时、绿化标准低养护差、尘土飞扬噪声扰民等环境卫生问题,比如农贸市场周边市容秩序问题,等等,都需要我们以精细的标准去提升、完善,从那些看似很不起眼、却直接反映一个城市整体形象的细微之处抓起,树立重细节重内涵的精细化管理理念,以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为衡量工作标准的尺度,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品质。
实施精细管理工程,打造善治之城,必须下足“绣花功夫”,在“精”字上下功夫、见成效。要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善于自我“找茬”、自我加压、自我超越,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细微处见功夫、见质量、见情怀。深入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治理违法建设,整治背街小巷环境。开工建设建筑垃圾产业基地,实现市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要坚持“面子”“里子”并重,不但重视“面子”、更要重视“里子”,不仅要重视城市中心,还要关注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管理死角等处,将管理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消除空白点。开展保洁示范路创建,提高市区环卫水平,全面改善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做好老旧小区卫生保洁、安全保障、设施维护等,集中开展“楼道革命”专项行动,构建洁净舒适生活环境。建立建筑工地文明施工长效管理制度,加强建筑垃圾清运和管理。完善垃圾分类回收建设,多措并举实现垃圾有效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审批程序、管理办法和举报制度,坚决彻底整治城市“蜘蛛网线”、飞线充电、不文明养犬、乱堆乱放、车辆乱停等突出问题,不断优化公共秩序。保持对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交通场站及周边和高速、国道、省道等出入口的整治力度,常态化开展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大幅提升文明交通指数。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制定市政道路养护、环境卫生管理等技术导则,推动城市管理标准化。
实施精细管理工程,打造善治之城,要让城市能感知、会思考、有温度,在“智慧”二字上下功夫、见成效。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让智慧赋能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不仅是创城之需,更是打造善治之城的重要支撑。比如,“城市大脑”根据实时车流量调控红绿灯配时,能够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在很多城市已经得到应用。我们要与加快城市大脑建设结合起来,构建城市信息模型等数据平台,强化基础信息采集,推动综治、基层党建、公安、城管、信访、应急、环保、市场监管等多网融合。建好镇街综合数据平台,推动数据在基层实时更新、互通共享。健全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网格员作用,建立智能综合信息平台。我们要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打造智慧城市样板。
城市之美,在乎精致。城市管理,在于精细。我们要秉持以人为本理念,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加快实施精细管理工程,打造善治之城,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王雪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