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9 14:56:13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年馍、饺子、家乡味道,让年味长久萦绕舌尖;窗花、对联、大红灯笼,把喜庆融入万家灯火。2022年1月26日,正在山西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霍州市师庄乡冯南垣村、汾西县僧念镇段村,走进村民家中看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春节前夕考察,常会进村入户访民情,在他心中:“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从曾经“瘠苦甲于天下”的连片特困地区到零下30多摄氏度的大草原,从红色圣地的老区人民到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乡村里的致富道路、乡亲们的冷暖甘苦、乡愁中的地道风物、乡音间的抑扬顿挫,浓缩在总书记访贫问苦的新春足迹里,是近1亿人的脱贫故事,也是日新月异的小康图景。
话乡情:黄土地上的农村情结
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习近平同志从北京来到梁家河村插队落户,他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与陕北老乡结下深厚感情。他曾写道:“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2015年春节前夕,总书记再次回到梁家河,饺子粉、大米、食用油、肉制品、春联、年画......给乡亲们送上他自己出钱采办的年货。
“总书记来了!”梁家河村沸腾了,大家围拢到总书记身边,争着向总书记问好。总书记深情地说,我迈出人生第一步就来到梁家河,7年时间里,梁家河父老乡亲给了我无数关爱,使我受益终生。
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中,总书记指出:“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对贫困有着切身感受。”领袖胸怀万千牵挂,总书记心里装着千百个“梁家河”。
冰天雪地里的脚印、崎岖山路上的车辙,见证了考察途中的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山高路远,长途跋涉,道不尽的悠悠乡土情、拳拳赤子心。
访农户:家常话里的民生关切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每到群众家中,习近平总书记常会问一问,还有什么困难,父老乡亲的话,他都记在心里。
“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购物方便不方便?”“家里养了多少只羊、多少匹马?”“收入怎么样?”2014年春节前夕,总书记来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牧民玛吉格家,在蒙古包中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问得仔细。
凉山彝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绣出从“一步跨千年”到“迈步奔小康”的锦绣画卷。2018年春节前夕,总书记深入大凉山腹地,询问贫困群众生活过得怎么样,发展什么产业,收入有多少,孩子有没有学上。
掀锅盖,摸被子,开冰箱,拧水龙头,端起一瓢水品尝,察看水冲厕所......处处细节,声声叮嘱,一枝一叶总关情。
2016年春节前夕,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有村民拉着总书记的手说:“感谢您来看我们,您可是国家的当家人啊。”总书记接过话茬说:“是人民当家作主,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帮你们跑事的。”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朴素的话语里,饱含深厚的人民情怀。
谋复兴:拜年声中的国泰民安
五湖四海的民俗,绘制出色彩斑斓的乡村春节图鉴。习近平总书记入乡随俗,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
在传统的“五畜祈福”仪式上,总书记按照蒙古族习俗,用无名指蘸上用银碗盛着的鲜牛奶弹了三下;在云南司莫拉佤族村,总书记按照当地风俗敲响三声佤族木鼓......
“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总书记不辞辛劳,走进不同民族的村落、大江南北的农家。
时间回到2013年2月,总书记在陇原大地勉励乡亲们找准发展路子、苦干实干,早日改变贫困面貌。
2022年1月26日,在山西考察调研的总书记对村民们说,我们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现在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复兴征程上,乡村既是实干的沃土,也是一个观察的窗口——通过山乡巨变,我们看到了一个团结奋进、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中国。
王雪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