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3 08:24:47
来源:水母网
水母网8月23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 昔日衰退的大叶藻现在海滩礁石丛生,东亚江豚、斑海豹等濒危生物频繁群游,东方白鹳、黄嘴白鹭等濒危鸟类明显增多,野生海珍品、传统经济鱼类资源逐渐恢复……目前,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在长岛徐徐展开。
近年来,长岛锚定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保持定力、持续发力,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补齐民生短板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生动实践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这座环渤海地区的海上生态屏障更加秀美、更加牢固。
天然优质的生态,是长岛最宝贵、最核心的资源。长岛将生态保护修复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山水林海城”整体谋划、一体推进,打造绿水青山海岛样板。
让山更青——8月再临“老虎洞”,昔日光秃秃的山坡已是郁郁葱葱,完全抹去了当年开山劈石、毁林造场的道道“疤痕”。“我们采用高次团粒喷播技术,将植物种子、基土、稻壳、纸屑、肥料、团粒剂、稳定剂进行科学配比,喷播到裸露山体上,当年喷播、当年见效。”长岛公用事业服务中心园林科科长张文平说,2018年开始,长岛果断拆除岸线上的育保苗场,推动养殖户转产转业,腾出修复空间。3年来,共拆除岸线育保苗场86万平方米,整治修复岸线89公里,完成所有10个居民岛31万平方米裸露山体治理……如今,长岛绿化面积增长50%以上,自然岸线和旅游岸线占比由38%提升到85%。
让岛更净——在长岛区厨余垃圾处置中心,一车车厨余垃圾经搅拌分拣、压榨、油水分离、生物菌发酵、烘干,最难处理的厨余垃圾就成了高肥力的有机土。2019年以来,长岛因地制宜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探索出小区定时定点投放、渔村定点上门入户分类收集、厨余垃圾破袋投放、撤桶并点等模式,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成为全省首个全域推行垃圾分类的县(区)、烟台市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示范县。
让海更清——完成近海养殖腾退1.3万亩,减少入海排污口1038处,投放人工鱼礁130万空方、增殖放流恋礁型鱼苗3000余万尾,90%以上海域近海水质达国家一类标准,养殖腾退后的海面景观赏心悦目,海藻丛生、群鱼畅游、鸥鸟停驻。坚决实施工业退岛,禁止一般性加工项目进岛落户,禁止新上各类工业项目,支持现有工业企业有序搬迁到蓬莱工业园区,推动工业全控停、零增量、消存量。 让交通更环保——“我们一方面限制外地机动车辆进岛、控制岛内机动车总量只减不增,一方面全面推进岛内公共交通新能源客车替换工程。”长岛交通住建局副局长张世伟说,长岛淘汰岛内所有燃油公交车,购置了新能源公交车108辆,配套建成4处停车场、38个充电桩,优先构建海岛绿色交通网络体系,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800余吨,进一步优化了海岛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
持续的生态保护修复,让“海上仙山”逐步变成“碧海青山”。到2020年,长岛PM2.5降低14.7%,海水COD浓度降低51.3%,悬浮物浓度降低48.2%,90%以上近岸海水质量达到一类标准。
生态环境好了,产业良性发展、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子也越走越宽。在我国首座坐底式深远海智能化海珍品养殖网箱“国鲍1号”上,长岛南隍城乡党委书记、乡长刘国明算了一笔账:按照年产鲍鱼70-120吨算,这座36米×36米规模的养殖网箱,相当于过去上万亩海域的产量。“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还节省了大量海域,综合效益提升了10多倍。”他比较道。
长岛通过丰富特色旅游产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海上仙山·生态长岛”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今年旅游发展态势向好,截至7月25日,进岛游客数72.8万人,已恢复至疫情前的92.15%,陆上景区购票人数比2019年同期增长12.1%。近年来,长岛立足海岛特有资源禀赋,加快推动海洋渔业由近岸养殖向深远海拓展、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型、粗放经营向集约发展升级,整合“海、岛、山”元素、壮大生态旅游,走出一条生态友好、绿色低碳、具有海岛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海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从规模还是泊位上看,项目建成后,这里将成为全国最大的陆岛交通码头。”在长岛综合交通枢纽项目项目现场,烟台蓬长客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铁业说,项目建成后可实现日最大旅客吞吐量12万人次,成为集旅游、购物、物流、休闲观光等综合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客运滚装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商贸中心、物流中心,为居民和旅客出行提供更舒心便捷的交通服务体验。以人民为中心,长岛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出行、教育、医疗、供应等方面难题,海岛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明显提升。
生态好了,游客来了,钱包鼓了,南长山街道孙家村渔家乐业户肖树全尝到了生态保护修复的甜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咱岛上的人都认这个理儿。”他高兴地说。
王雪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