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3 09:08:59
来源:水母网
冷晓燕在表彰大会现场留影纪念
冷晓燕关心关爱社区老人。(资料片)
水母网7月3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慕溯 摄影报道)她在社区一干就是22年,把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群众,扎根基层,绽放青春;
她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在社区党建和社区治理中闯出了一条又一条新路;
她用一腔热血换来群众幸福洋溢,将0.6平方公里的老旧社区华丽转身成为“全国和谐建设示范社区”“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22年如一日,她靠行动赢得了群众信任,被亲切地称作“群众亲闺女”和“社区当家人”。
她就是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烟台市芝罘区毓璜顶街道大海阳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冷晓燕。
以社区为家,待群众胜家人
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战斗力强不强,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说话有没有人听、干事有没有人跟,冷晓燕始终坚持让群众凝聚在党的周围。
自上任伊始,她带头在社区公布手机号码,设立30余个民情意见箱,全面走访辖区居民。“只要付出的是真情,换来的就一定是超越血缘的亲情”,这几年“三访”民情记录整整记了20多本、10000多条,社区每家每户情况她都了如指掌。
“既然选择当一名社区书记,就意味着要比别人担更重的责任,付出更多的精力。”冷晓燕时常这样告诉自己。她将社区细分为4个区片13个网格,健全“社区党委—片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家庭服务点”四级工作机制,把组织体系扎根到群众中,把群众一户不少地凝聚起来,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众所周知,大海阳社区是一个只有0.6平方公里的老旧社区,周边企事业单位少,商户规模小。面对基础薄弱的社区,如何才能解群众之困?
冷晓燕用她一心为民的真心,实现“小社区,大服务”。
面对社区很多老人单独居住、无法买菜做饭的难题,她发挥社区党委牵头作用,成立“壹家生活社区厨坊”,30多名群众志愿者每天为150名高龄、失能老人做饭、送餐。
面向社区儿童,她探索采取自愿入股、自主经营、共享福利的形式,社区党委领办“小饭堂”,为社区学龄儿童提供接送、午餐和“四点半课堂”等服务。
面对社区环境问题,她大胆探索,成立山东省首家党建引领、群众入股、自我管理、公益属性的物业公司,为群众提供基础物业服务。
扎根基层22年来,冷晓燕以社区为家,待群众胜家人,视责任如生命,让原本脏乱差的大海阳社区变身为“全国和谐建设示范区”“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盘算一篇“大文章”,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
时代在发展,群众的诉求也在变化。解决群众难题,仅靠一个人单打独斗远远不够。
爱动脑筋的冷晓燕,开始盘算起一篇“大文章”: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
“社区党员离群众最近,他们就是最好的引领者。”冷晓燕说。
她将社区里各个圈子的党员、人才一一挖掘出来,鼓励他们发光发热,以人才“供应链”解决居民“需求链”。她深挖有管理经验、热心社区事业、在群众中有号召力的群众带头人,组织发起成立群众协调工作站、文明养犬协会等34个社区群众组织及志愿服务队,带动2000多名群众志愿者参加社区服务,占社区居民总数的三分之一。在疫情初期,她1个小时就发动了340多名群众志愿者;社区所有楼栋4个小时之内就能统一清扫一遍;一人一元就能成立社区“壹元互助基金”,增强互助自救能力。
不仅如此,冷晓燕还盯上了“区域化党建”,在全市率先推进社区党委兼职委员单位工作机制:吸纳共建单位、市直机关双管双责单位、区直“六联六促”单位、社区商圈等单位加入,组织党员们带头认领为民服务项目,为居民解难题。
付出真情,换来超越血缘的亲情
“群众是最淳朴的,只要付出的是真情,换来的就一定是超越血缘的亲情”。冷晓燕说。2017年,居民方崇尚的妻子独自在家中突发脑血栓,危急时刻求助冷晓燕。社区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协调开锁公司、社区医务、120急救,方崇尚的妻子死里逃生。“社区救了我媳妇儿,我也要回报社区。”方崇尚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又成为社区壹元基金互助会会长。
居民牛淑华的儿子出车发生意外,无钱医治,老人的天快塌了。得知情况,冷晓燕第二天就把2000元救急钱塞到牛淑华手里。原来,她把求助信息发在网上,是左邻右舍帮了一把。“大家的恩情不能忘,我想为大家也做点事。”牛淑华加入社区厨房,成了一名厨房志愿者。
这样的例子,在大海阳社区数不胜数。看到社区晚上亮着灯,居民会做好饭菜送过去;谁家有难事,群众都先到社区说一声;老人弥留之际想吃的是社区食堂的饺子,想说的是感谢的话……这样的感情是冷晓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掏心窝子换来的。
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却默默地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社区百姓;没有气吞山河的豪言壮语,却用亲情和爱心滋润了社区百姓心田……“风里雪里,我用心来守护你。”这是冷晓燕对社区百姓的情,也是她坚定不移的信仰。
在0.6平方公里的大海阳社区,冷晓燕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和价值。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冷晓燕犹如一只“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春燕”,躬身为百姓“衔泥筑巢”,用22年的美好青春和坚守,标注起一个基层社区干部的使命担当与精神坐标。
王雪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