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3 17:23:20
来源:鲁网
5月12日上午,“追寻建党百年足迹——网络名人山东行”采访团走进《共产党宣言》陈列馆、中共刘集支部旧址接受革命历史现场教育。
鲁网5月12日讯(记者 殷会丽 摄影记者 边兴珂)5月12日上午,“追寻建党百年足迹——网络名人山东行”采访团走进《共产党宣言》陈列馆、中共刘集支部旧址接受革命历史现场教育。
一条地道见证一段峥嵘岁月
在刘集,采访团首先参观中共刘集支部旧址,这里是刘集首任支部书记刘良才的家。它保留了当初民居的风貌,小小的院落沉淀着历史的记忆。大家一边仔细观看旧址展出的实物,一边感受革命先烈当年艰苦的斗争环境,为革命先烈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所鼓舞。
讲解员推开中间北屋的一扇后窗说,当年敌人来了,共产党员就是从这里撤退的,当时后面不远就是庄稼地。“你再看这个柜子,这可不是普通的柜子。”在相邻的东面一间北屋的床边放着一个棕褐色的柜子。讲解员一拉,这口大木柜被向右移动了一米,露出一个跟普通人一般高的门洞,钻过这道门可以进入另一间小屋。“这能起到掩护的作用。”讲解员说,在那个年代,共产党员的活动都是非常秘密的,遇到什么紧急情况,这样方便他们躲藏。
不仅如此,在进入到另一间房子后,在房子的角落里还有一个地道,地道的入口是一个灶膛,一个锅灶,里面放着一个梯子。“当年正常的是上边放一口锅,然后放一个柴草筐,这样就不会被敌人发现了,这个地道在那个时期起的作用非常大,保护了很多党员战士以及枪支弹药等等,从来没有被发现过。”记者了解到,由于大量积水以及时间久远,这个地道并没能完全地保存下来。
27米长的地道,在今天听起来工程量不大,但是在当时却是费了很大的心血。当年是刘良才的妻子姜玉兰带着两个儿子还有刘良才的三个妹妹在夜间挖出来的,为了避免引起别人注意,他们只能在夜里把挖出来的土背出去。
在刘集,革命家庭有很多,可以说家家有军属、门门有烈士、在那个年代,不屈的刘集人以生命坚守着那本《共产党宣言》带给他们的革命信仰。
一本书守护一份坚定初心
《共产党宣言》陈列馆是我国目前第一个也是唯一以共产党宣言为主题的国史党史纪念馆。
“这里诞生了我国最早的一批农村党组织,中共延集支部、刘集支部,由此也率先点燃了我们鲁北农村革命的火种,这里还保存和流传了由陈望道先生翻译的我国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早学习传播的农村地区之一,为这里的群众运动和革命活动指明了方向。”讲解员为大家介绍到。
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大家认真参观了《共产党宣言》在世界、在中国、在广饶传播、发扬的光辉历程,聆听了《共产党宣言》首版中译本问世、传播、指导中国革命及当地人民在《共产党宣言》引领下不屈不挠进行革命斗争的历程,感受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淬炼锻造的伟大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广饶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辉煌成就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广饶党建工作的生动实践。
通过一本本泛黄的书籍、一张张珍贵的老相片和革命前辈们用过的物品,大家再次重温了那段光辉的历史,被革命先辈勇往向前的革命精神和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深深震撼,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大家纷纷表示,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把对伟人的崇敬之情和对先烈们的追思化为动力,努力奋斗。
网络名人@真话哥参观完毕后感触颇深。他说,“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革命先烈用血肉之躯、钢铁意志开辟了国家和民族独立富强之路,没有革命先烈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将继续传承红色基因,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红绿相映”模式开创“刘集速度”
近年来,刘集村本着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原则,充分挖掘本村现有资源,打破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根据村情确定了红色旅游业和绿色高效生态农业相互融合的现代观光旅游业的发展模式。
按照“红绿相映”的模式建设了花卉、甲鱼两大产业基地;投资4亿元建设宣言大厦、宣言红色文化馆等重点工程项目,着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走出了一条党建助推经济发展,品牌助推产业兴村富民的新路子。村民通过到产业基地务工、沼渣回收、花卉种苗合作承包等渠道,收入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村集体收入翻了5翻,被称为“刘集速度”。
在大力提高村民收入的同时,还重视丰富群众生活。为了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刘集村成立了“红旗”文艺宣传队,鼓励群众自编自演小品、歌舞、快板、地方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
记者在现场看到,如今的刘集,面貌焕然一新,设施齐备的文化广场、庭前院后的整齐绿化、干净整洁的卫生、新能源沼气的广泛使用、新型社区警务室的投入、资料详实的农家电子书屋、净化饮用水、健身广场等便民设施配套不断完善。
在文化广场休息的老人笑呵呵地告诉记者:“俺红色老区人民的日子,是越来越红火了。”
刘家昌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