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通旅游财经 水母网> 新闻频道>烟台要闻
春风又绿江南岸·昆山记④|城市能级“全新一跃”

2021-05-13 08:39:37

来源:水母网   YMG全媒体记者 滕岳 李仁 高少帅 苗春雷 李伟嘉



水母网5月13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滕岳 李仁 高少帅 苗春雷 李伟嘉 摄影报道 山水昆山,如诗如画。

在昆山,随着“昆小微·共享鹿城”专项行动实施,“七横四纵”生态框架廊道建设,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口袋公园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进园”。

遵循“减量发展”理念,精心建设“五区一线”城市客厅,下“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大城市形象。

一张轨交网,连通苏沪昆,三地同城效应加速释放;打通“断头路”,更好学习上海、对接上海、融入上海。

跳出昆山看昆山,城市能级实现“全新一跃”。

昆小微+生态廊道

扮靓美丽宜居精致江南

清风拂面,绿荫如盖,走在昆山街头,前一步车水马龙,后一步亭台楼榭,入眼皆美景的美好愿景正在变成现实。

5月7日上午,昆山市乌江路小游园,不少市民正带着孩子在这里游玩,走梅花桩、荡秋千、堆沙子,充满欢声笑语。乌江路小游园面积约5800平方米,通过改造将景观环境提升,增加服务功能,提升周边市民的参与性和幸福感,在2020年“昆小薇”建设成果评比中,该公园获得了“最佳创意奖”。

在华寓路小游园,新增塑胶跑道、景观灯、休息亭、坐凳、玩沙池、景石等,色彩明快的趣味铺装让人眼前一亮,长条坐凳为市民提供了充足的休憩空间;同丰路与青阳路交叉口,原本平平常常的一片绿地,建成了方便行人休憩的场所,还开辟了篮球场、石锁训练场……昆山对城市现有小微公共空间的微改造,让越来越多市民享受到精致城市细微之处的关爱。

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如何提升?从小微处入手!2020年,昆山市开始实施“昆小微·鹿城共享”专项行动,针对碎片化空间进行系统化整理,以活力街巷、魅力街角、健身环道等九大公共空间要素为载体,结合市政、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同步规划、同步施工,积极推进慢行步道、小微绿地、休闲广场等更新改造,以毛细血管式的微空间更新激活城市“灰色空间”。2020年以来,昆山市共新建、改建口袋公园13个,打造健身环道4条,改造提升艺术建筑10项,建成活力街巷11条、魅力街角57个,惠及24个小区、4个学校。

眼下,昆山仍在积极探索“小而灵活”的城市微更新,通过改造创造交流空间,让人们回归社区生活,实现建筑可阅读、街区宜漫步,城市有温度、社区更和谐。

口袋公园多了,“七横四纵”生态廊道也在加速构建。杨林塘作为昆山北部主要河道,连接巴城和太仓,是昆山重要水上通道,由西向东依次经过巴城镇、高新区和周市镇,与12条道路、10条河流相交。经过近3年高效率、高质量施工,昆山市首条滨水生态廊道——杨林塘生态廊道全面竣工,这条“绿廊”西起巴城湖、东至五河口,全长约14公里,覆盖区域人口约7万人,项目系统整理周边地形环境,带动沿线环境整治、违建拆除,建设蝶影湖公园、陆杨公园、五河口公园3个节点公园,生态修复面积157万平方米,形成昆山北部“外环”生态廊道。

杨林塘航道生态修复工程、夏驾河景观带湿地公园、锦溪郊野公园、吴淞江绿色廊道……近年来,昆山构建点、线、带、面相结合的生态绿地网络和绿道网,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过滤污染物、防治水土流失、调控洪水等多重功能有机融合。“我们整合园林绿地体系、公共活动空间与休闲体系、生态安全体系,布局‘田湖环城、水路林盘、湿地成群、环环相扣’的复合型生态绿化大框架。”昆山市住建局绿化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昆山依托城市外围生态框架,结合景观资源分布特征,构建337公里“大干线+小环线+水上游线”的郊野绿道网,串联各种古镇水乡与历史人文资源等有潜力的发展节点。结合中心城区休闲游憩价值空间,按照不同的功能主题,形成“10+10+2+78”都市绿道体系,即10条滨水风景绿道、10条古今人文绿道、2条水上休闲绿道、78条社区生活绿道,形成城市游园体系。

在城市规划管理方面,昆山也有独到之处。比如创设“昆山设计工作营”,借助“外脑”提升规划设计质量;研究制定一系列城市设计导则,提出易于操作的设计和技术要求,引导城市空间环境向着健康、舒适、安全、美观、协调有序的方向发展;加快推进小区智慧管理,开发完成住宅小区智能化管理系统软件1.0,实现小区治理向“智”理转变……

跳出“县级市思维”

瞄准大城市打造标志性城市客厅

夜幕降临,大渔湾湖畔灯火璀璨。1500平方米巨型脉动水幕下,水、音乐、光影与自然夜空融为一体,上演了一出别具风味的昆曲水舞秀,引得昆山杜克大学师生、阳澄湖科技园企业科研人员和附近居民拍手叫好。

作为杜克“智谷小镇科创中心”城市客厅的节点景观,大渔湾足够吸睛。该城市客厅占地3.84平方公里,集聚“三湖两园一镇”优势,以昆山杜克大学为支撑,建设中美(昆山)科创中心,在大渔湖畔形成集科研办公、商业服务、生态公园的复合型园区,吸引各界人才创新创业,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昆山科技创新中心。

玉峰山下,亭林园传统文化集聚区工地如火如荼,该区域融文化艺术公园、传统文艺商区、生态休闲绿岛等功能为一体,展现江南文化的灵气与秀美。大西门商业街、留晖公园、亭林园改造提升、森林公园二期改造工程有力推进,使城市能级再上一个新台阶。

城市发展每翻开新的一页,都要面对旧的舍弃。征迁企业38家,涉及土地面积约1544亩,合计建筑面积约61.2万平方米!这是青阳港滨水城市中心的征迁成果。青阳港滨水城市中心西起长江路、东至青阳路、北起前进路、南至朝阳路,区域范围达3.4平方公里,依托青阳港-娄江水绿交融的天然生态骨架,借助外围区域城市更新营建功能混合,以及疏密有致的城市业态群落,以生态为优先、文化为底蕴、智慧为前导,建设环青阳港两岸的传媒港、文化绿洲、城市生活社区、滨水公园带、未来生活体验区、青年创业园六大片区,打造引领昆山未来发展的“城市客厅”,建成昆山环境最优美、经济最繁荣的城市核心区。

城市客厅如何打造? 2018年9月,昆山面向全球发布青阳港滨水城市中心、杜克智谷小镇科创中心、昆山南站城市门户、朝阳路商业中心、亭林园传统文化集聚区和轨道交通S1线走廊“五区一线”规划,按照“减量发展”理念,坚持以“政府主导、系统规划、分步实施、共建共享”的总体方向,遵循“切口小、实战性、闭环化、重创新”的工作方法,瞄准大城市目标,通过宏观改造和微观更新相结合,最高标准建设各具特色、体现昆山品质气质的“城市客厅”,打造城市精致化发展样板区。

兴城之举,起于规划。昆山提出规划编制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两个落脚点,借鉴国际先进思维,接轨雄安新区先进理念,以卓越的规划设计为标杆,邀请同济、清华同衡等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参与“五区一线”规划编制,以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图书馆、传媒大厦、演艺中心等标志性、功能性建筑为重点,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大城市形象。

不仅是大片区、大视野,针对老旧小区改造,昆山也进行了诸多创新探索。

5月8日下午,昆山市中华北村,小区道路干净整洁,电瓶车摆放整齐划一,居民正坐在长椅上休憩。中华北村是昆山市最早一批动迁安置小区之一,于2004年建成。改造前,房屋破旧、道路破损、停车困难、绿化及配套设施缺失,长期存在“车库开店”“群租房”等难点问题,居民对小区进行改造提升的愿望十分强烈。为此,昆山市选取中华北村作为首个江苏省级宜居示范居住区建设试点,于2018年启动改造,2019年完成改造,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老旧小区改造“昆山经验”,中华北村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入选2019年“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

昆山市住建局改造办主任徐通博表示,昆山推出的老旧小区“菜单式”改造内容,包括房屋修缮出新、基础设施改造、公共设施配套、环境整治美化等十项重要内容,已从修修补补式、偏重硬件的“微更新”,升级迭代为更趋系统化、现代化、人性化的“微基建”。

多元参与、共同缔造,是昆山老旧小区改造的一大亮点。中华西村在江苏省内创新实施多元资金筹措,获得银行融资4500万元,中华西村也成为全省首个贷款成功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昆山还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在中华北村开展全国首个试点,设置菜鸟驿站综合服务体,提供集快递代收代发、包裹纸箱回收、衣服干洗、社区团购等于一体的全方位服务,助力形成舒心、舒适的社区生活圈……

跳出“县级市思维”,放在更大坐标系中去谋划、去推进,昆山发力城市化“下半场”,逐步实现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质转变。

轨道上的长三角

沪苏昆“同城效应”加速释放

工作在上海,安家在花桥。

作为全国首条跨省地铁,2013年10月,上海地铁11号线延伸至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很多在沪打拼的年轻人实现了大都市奋斗、“上海后花园”惬意生活的梦想。区区6公里、3个车站,自通车运营以来,上海轨交11号线花桥段日均客流量超6万人次,累计输送超1.2亿人次。

飞驰的11号线,将上海和花桥划入同一张版图。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大背景下,花桥经济开发区也从“接轨”走向“融入”,高标准建设与上海同频共振的现代化商务新城,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之路。“不是上海,就在上海”从一句响亮口号化为生动实践。

一张轨交网,将直线拉升昆山城市能级。

眼下,连接上海、昆山、苏州三地轨交网络的S1号线正在加快建设,作为苏州第一条市域轨道交通线路,S1号线西起苏州工业园区夷亭路站,往东穿过整个昆山市区,止于昆山花桥站。线路全长41公里,共设车站27座,其中昆山境内25站。S1号线起点与苏州3号线终点站夷亭路站衔接,终点与上海11号线延伸线花桥站衔接,这意味着,苏州与上海的轨道交通实现无缝对接。由此,连接苏州、昆山、上海轨道交通网络的S1号线,不仅是昆山市东西向公共交通走廊,更是沪苏昆三地的交通联络线,沪苏昆进入了同城发展“地铁时代”。

此外,昆山争取开通了首列始发到上海的通勤高铁G7215,增加经停昆山“复兴号”列车30趟,沪昆每日往返列车达132趟,沪苏每日往返列车130趟,沪苏昆同城效应进一步扩大。

不仅是铁路,日前,昆山曙光路对接上海复兴路工程正式通车,自此昆山曙光路至青浦淀山湖大道20公里的行程缩短至2公里,淀山湖镇与上海市青浦区“青西三镇”建立起一条快速通道,形成淀山湖交通环路。这也是继昆山锦淀公路对接上海盈淀路之后,昆山对接上海打通的第二条省界“断头路”。

随着曙光路正式通车,昆山毗邻公交C6调整为示范区6路,由周庄客运站出发,途经锦溪、淀山湖至东方绿洲站。示范区6路车每日发班次17班,班次间隔40-60分钟,票价为阶梯票价,每6公里一元。示范区6路将周庄、锦溪、东方绿舟等旅游景点串联成线,方便居民出行旅游。

目前,包括曙光路在内,17条沪昆规划对接道路已贯通8条,其中“断头路”2条。省界断头路的打通,将有效提升区域一体化运输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锦淀周地区与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沟通联系。

如何提高城市通行效率?昆山对中环快速路实施快速化改造,2015年3月完工,高架和地面辅道均为双向6车道,全线长度44.2公里。同时,启动外环快速路改造工程,对道路节点以及省道局部进行快速化改造,推进外环、中环和城市主干道路的互联互通,加快形成“两环四联八射”快速路网系统。

路路通,百业兴。昆山市构建立体纵横、内畅外联、安全高效的现代交通网络体系。对外,通过以“快速轨道、快速道路”引领的“双快”通道和以“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为目标的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构建站城融合的铁路客运枢纽体系;对内,通过优化市域道路通畅性和提升中环核心区路网,进一步完善主干骨架路网,增强路网承载力。同时,推进三级航道建设,构筑“六横四纵”骨架内河航道网,缓解陆运压力。

立体交通体系的逐步完善,为昆山融入上海奠定了坚实基础。2020年,昆山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这一“家门口”的重大机遇,扎实做好学习上海、对接上海、服务上海、融入上海文章,主动对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悉心打造虹桥商务区配套合作区,48个对接上海合作项目签约落地,锦淀周一体化发展稳健推进。

一个崭新的昆山,阔步走来。

王雪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

关于水母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 版权声明 | 平台公约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电话:12377举报邮箱: 侵权假冒举报:0535-1231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5-6631312举报邮箱(未成年人的举报平台):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站疫情防控有害信息专项举报入口:jubao@shm.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专区暴恐举报网暴举报

  • 水母网官网微信

  • 水母网官网微博
本站官方网址www.shm.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