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2 07:40:29
来源:水母网
水母网3月22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孙长波)“十三五”,我市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市区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850万千瓦,居全省首位,是全省唯一连续15年完成节能考核目标的市。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获得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称号,成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十四五”我市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等多种形态有机融合的绿色生态空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烟台样板”。
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方式
未来五年,我市将充分发挥生态环保的引导和倒逼作用,深入推行绿色生产、低碳生活方式,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加强国土空间开发强度管控。逐步形成以城市化地区为主体形态,以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为支撑,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构建区域协调、陆海统筹、城乡融合的国土空间格局。
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空间。打造“一核、两区、两廊”生态安全格局,推进河流、森林等重要生态廊道建设,巩固提升山、海、岛、泉、河等多种形态有机融合的绿色生态空间。支持栖霞创建全域苹果生态功能区,统筹保护绵亘东西的昆嵛山、牙山、艾山、罗山、大泽山形成的“胶东屋脊”低山丘陵地貌。
加快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
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发展绿色建筑、绿色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出行等行动。以创建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为导向,加快形成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法治保障、因地制宜的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支持海阳市建设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建设国家核能供热商用示范工程,扩大烟台清洁供热覆盖范围。
持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
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纵深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区域污染物减排和生态扩容,有效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
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改善能源结构,压减煤炭消费总量,加快推进核电、海上风电、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发展。持续开展工业污染集中整治,强化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管理,加快推进完成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无组织排放深度治理。推进交通运输结构改善,提高重点工矿企业和新建物流园区铁路接入比例,提高新能源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扬尘污染精细化整治和非道路移动源整治工作。严禁农作物秸秆和城市清扫废物、园林废物、建筑废物等露天焚烧,禁止露天有烟烧烤。实施集中供热优化整合工程,对原有热源进行改造升级,推进供热管网“汽改水”,鼓励采取地热能、污水源热泵、核能等清洁能源供暖技术。到2025年,全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以上,环境空气质量稳定保持国家二级标准。
加强水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推进渤海区域环境污染防治,突出开展排污河流入海口整治,确保国控入海河流水质持续改善,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强化河湖长制,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深入开展污染减排和人工湿地建设。加强工业水污染防治和中水回用,持续推进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及其配套管网建设。实施重点区域渔业养殖污染治理。到2025年,地表水省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水体比例、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到省考核目标要求。
提高土壤污染防治水平。做好重金属、电子垃圾、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等污染防治工作,严控农药化肥使用,保持使用量负增长。完善废旧地膜回收制度,建立健全“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废弃农膜回收处理体系,着力解决农业“白色污染”问题。到2025年,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3%。
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强化区域开发和项目建设的环境风险评价,加强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加快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推进河流、森林等重要生态廊道建设,巩固提升山、海、岛、泉、河等多种形态有机融合的绿色生态空间。加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打造现代大水网。推行宜林荒山全绿化,创建更多国家和省森林城市、森林村居。全面推行林长制、田长制。建立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开展全域绿化行动。实施荒山绿化、通道绿化、水系绿化、乡村绿化美化、沿海绿化修复等攻坚行动,引导各区市积极创建国家、省森林城市、森林村居,开展25度以上坡耕地和生态脆弱区退耕还果还林试点,实现宜林荒山全绿化,确保“十四五”期间完成造林修复10万亩。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以上。
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严格湿地用途管制,禁止开垦、填埋、排干湿地,禁止永久性截断湿地水源。开展退养还滩、水体修复、人工湿地建设、生物栖息地修复等湿地修复工程,改善湿地生态环境,提升湿地动植物栖息地质量,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到2025年,湿地保护率达到70%。
用底线思维抓好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创新基层耕地保护治理机制,建立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推行“田长制”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严格实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耗标准、土地投入产出强度标准和环保标准,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
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严格落实全省自然资源资产核算评价制度,深入推进自然资源评价评估,开展矿产资源开发调查评价和工业用地绩效调查评估,加快盘活闲置低效土地。
建立自然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通过强化节水约束管理、严格用水定额管理、加强用水过程管理、强化节水监督,实现总量强度“双控”、水资源循环利用,达到城镇节水增效、农业节水增产、工业节水提质增效。坚决退出自然保护区内金矿矿业权,治理修复露天废弃矿山,生产矿山全部达到绿色矿山标准。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机制,开展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争创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张秀秀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