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2 08:42:18
来源:水母网
改造中的下丁家精神纪念馆前广场
修葺一新的下丁家精神纪念馆前广场
美丽的下丁家
编者按 2020年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为全面展现我市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忠实记录这一宏伟史诗,讲好脱贫攻坚的精彩故事,6月27日,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启动“乡村答卷——决战决胜·百名记者蹲点体验奋斗的喜悦”大型全媒体报道。
回顾奋斗征程、体验奋斗喜悦、传承奋斗情怀。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大型采访团传承优良作风、持续践行“四力”,立足全媒体传播格局、激发媒体深度融合,推出“一组全媒体系列报道、一批全媒体直播、一部纪实专题片、一个美丽宜居乡村图片展”,全景式描绘烟台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宏伟画卷。敬请关注。
青山之上,一轮喷薄红日跃出天际。万道霞光穿透轻雾,散落在龙口市下丁家村的大地上。岁月更迭,这方被载入2011版《中国共产党历史》、诞生“下丁家精神”的红色热土,变的是山川容颜,不变的是奋斗初心。
6月27日,“乡村答卷——决战决胜·百名记者蹲点体验奋斗的喜悦”大型全媒体报道的首站选定这里,探访下丁家精神在新时代绽放的新光芒。恰巧,下丁家镇党委“探寻红色印记,重温下丁家精神”理论中心组学习也在此举行。
不谋而合。两支队伍都奔着下丁家精神而来。下丁家精神纪念馆里,通过一幅幅泛黄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段段激扬的文字,下丁家人深情讲述下丁家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底色越擦越亮,足以致敬历史、关照现实、启迪未来。
“山东省黄县下丁家大队改造恶劣的自然环境,提出‘以水为纲,山水田综合治理’的口号……在国家遭受暂时困难的关头,以苦干、拼命干的精神,肩负起富强国家的重担。”这是2011版《中国共产党历史》中的记载。
上世纪六十年代,下丁家村在老书记王永幸的带领下修路治水治田,硬是把粮食亩产只有200斤的穷山沟,改造成粮食亩产稳定在800斤以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粮食亩产后又冲破2000斤,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王永幸被《人民日报》誉为“一心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铁柱子”,下丁家精神美名远扬。
下丁家行政村由圈子、范家、大吕家等8个自然村组成,由一条盘桓于36座山头半山腰、长32华里的盘山路串联。行走在当年王永幸带领村民一钎一镐凿出的山路上,我们深切体悟到,下丁家精神最耀眼、最动人的,正是在艰难险阻和惊涛骇浪中那股自力更生的劲头和艰苦奋斗的毅力。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红旗渠精神,无一不是这种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
这种劲头和毅力代代赓续,传承至今。下丁家人开始了“二次创业”——再次把群众组织起来,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依靠集体的力量,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致力让村民富起来。
“支部领办合作社 艰苦创业谱新篇”10个鲜艳大字矗立在下丁家范家村村南的山坡上,见证了下丁家村以及下丁家镇首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红谷果品合作社的诞生。
“流转土地53亩,种植樱桃树1100棵、桃树100棵、杏树300棵以及其它果树200棵……”范家村党支部书记范广军如数家珍,村民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劳动力入股的形式,共筹集24.5万股,集体10.5万股,水肥一体化设施折算1.5万股。
这样算下来,村民在每亩土地收益8000—10000元基础上大幅提升,而且解决了一家一户无法解决的打水井、铺水管、拓路面等农业投入问题。
在全市范围看,尽管红谷果品合作社成立时间不算早、流转土地不算多,但对自然条件恶劣的下丁家而言,已经相当难得。流转的52亩山耩薄地多为3分、5分、8分的小块散地,最大的是1亩,涉及到30多户村民,工作难度相当大。
困难面前,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凸显出来。“我已经七十多岁,按说不该再参加合作社,但就为了这股劲头,我坚决要入股拥护合作社。”曾跟随老书记王永幸奋斗过的原村委主任范钦益被合作社的劲头感染,毫不犹豫入股2000元,支持合作社的发展。
“村民工作我们做!”老党员范钦益和范迪斌二人挺身而出,挨家挨户做工作。短短两天时间,52亩土地流转手续全部完成。
红谷果品合作社的成立,在当地犹如石破天惊般,唤起村民战天斗地的历史记忆和集体主义的情怀,村民纷纷加入合作社。如今,丁家镇已成立各类合作社13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星星之火越燃越旺。
“我们一定继续传承和发扬好下丁家精神,把下丁家村班子建设好,把村级经济发展好,把党员和群众组织好,让下丁家精神在新时代迸发新的光芒。”下丁家镇党委书记杨新江说。
在推动村民物质生活提升的同时,下丁家精神还体现在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当中,潜移默化地改善着村民的生活环境和精神风貌。
圈子村党支部书记王福贇说,村里充分发扬新时代下丁家精神,敢“啃硬骨头”,修建文化广场,清运柴草树枝,粉刷房屋外墙;大吕家村党支部书记吕安松说,村里彻底拆除违章建筑,清除陈年垃圾,整治清理河道沟渠;大陈家、小陈家、口子、范家、下丁家全部行动起来……
街道干净整洁, 花园百花怒放,小亭优雅古朴,红色文化路标与幽静素雅的村貌水乳交融。小桥流水的田园风光,让下丁家这个古朴的山乡村庄别具韵味,也让村民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以前村民都在道两旁堆草垛,买个家具、家电都送不到家门口。你看现在这街道,多敞亮,真是变了个样子。”感受着身边的变化,圈子村村民王清富日子越过越有滋味、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沿盘山路驱车穿过大吕家村,不远处矗立着一座气势磅礴的建筑——下丁家艰苦奋斗精神党性教育基地。这里原先是早已废弃的下丁家中心小学,下丁家精神的又一见证者——上世纪六十年代,凭借一辆拖拉机,三层楼房一年建成。
如今,这座建筑再次见证了下丁家精神。短短几个月时间,这里就从一个破旧废弃的屋舍,被改造为下丁家艰苦奋斗精神党性教育基地。在这个尚未正式对外开放的基地内,一块块展板、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都在讲述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光荣历史,重温爱国家、爱集体的朴素情怀,提醒后人牢记初心使命。
“这是一个‘种子’工程,未来我们将会依托这座党性教育基地发展基地经济,开发配套课程和设施,增加拓展训练,比如党性教育、‘三同教育’。同时,改造老旧民舍,发展红色旅游等产业,在丰富党课教育的同时,也能给村里带来一笔额外收入。”龙口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迟丰德说。
远远望去,巍峨青山之下,下丁家艰苦奋斗精神党性教育基地犹如一座精神丰碑,向下丁家人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激励后人不忘初心、开创新辉煌。
下午时分,记者下山,再次途经下丁家精神纪念馆,下丁家村党总支也来到这里开展党性教育活动。党总支书记、7个党支部书记齐聚一堂,在老书记王永幸画像的见证下,重温入党誓词。
任职整整40年的大陈家村党支部书记陈天辉,与任职刚刚3年的圈子村党支部书记王福贇展开热烈讨论:“当年没有任何机械,全靠手挑肩扛,平整起来‘一大地’”“那个时代没有杀虫剂,全靠这些笨机器”“我们是下丁家精神的见证者、实践者、传承者,一定传好老前辈的接力棒”……
高山仰止是精神。新老两代村支部书记爽朗的谈话声,久久回荡在展厅内。正如这下丁家精神,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传承赓续,依然历久弥新,穿越时空,激荡在下丁家人的心中。
王惠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