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通旅游财经 水母网> 新闻频道>烟台社会
【新春走基层】城市因他们坚守而温暖

2020-01-23 09:38:18

来源:  



“爬杆博士”高压线上排险 让除夕夜万家灯火更璀璨

人物名片

赵阅群,33岁,博士毕业,国网烟台供电公司带电作业室输电带电作业班技术员,在岗4年。

新年心语

不停电就是最好的服务,用优质服务托起梦想。

套上1公斤的屏蔽服、戴上安全帽、穿上绝缘鞋,开动无人机操作升空,随时在手机上查看杆塔上传输回的数据——春节前消除线路缺陷的检修路上,烟台供电公司输电带电作业班技术员赵阅群,举手投足间都是工科出身的一丝不苟。

2016年7月,从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博士毕业的赵阅群,择业时做出了令亲友错愕不已的决定:穿上“铁鞋”、戴上安全帽、系上安全带,成为一名电力系统里的“爬杆人”。

“同届班上20多个人,大都进入和系统相近的专业,只有我选择了不太搭专业的带电作业。”赵阅群的选择,同学不解,家人担忧。等电位带电作业意味着作业人员所处电位和输电导线相同,至少10千伏,是人体承受电压(36伏)的277倍,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同年从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毕业的妻子,成了赵阅群最坚强的后盾。两人持续耐心“科普”下,家人逐渐理解、支持。2017年,上岗仅1年的赵阅群就拿到了带电作业证,这让他对一年前的选择颇感欣慰:“只有到一线,才能学以致用;了解一线,才能改进一线的现有状态。”

3年来,赵阅群已习惯爬上最高40米的输电杆塔,一干就是几个小时。“夏天屏蔽服闷不透气,一趟下来,整个后背都是白花花的汗碱;冬天高处寒风凛冽,脸和手冻得又麻又冰。”但在赵阅群看来,如果排险顺利,遭点罪倒无所谓,“但有时故障错综复杂,迟迟无法攻克所带来的精神压力,远比身体上的疲惫更加难受。”

天蒙蒙亮出发,夜色渐浓踏上归途,已是赵阅群巡检的常态。春节前夕,赵阅群和班组成员们的“排险日历”已被填得满满当当。过去3年的春节假期,赵阅群至少要在班上值守3天。

紧张忙碌的检修工作之余,赵阅群发挥专业特长,坚持查阅、翻译国内外带电作业前沿动态,不断进行创新发明。检修现场,赵阅群操控着新改造的高压线绝缘子检零无人机徐徐起飞,在距离带电体合适的作业位置遥控伸缩杆,将检零装置探出,通过无线装置将检测结果反馈给地面人员手机上。“带电检测零值绝缘子,是输电线路安全运行的重要检测环节,由于高压输电杆塔普遍位置较高,爬塔检零往往要来回倒多次安全绳,体力消耗巨大。使用新改造的检零无人机装备,既减轻了‘爬杆人’的体力消耗,又提升了检零工作的系统和安全性。”

这项已申请专利的发明,是赵阅群“以一敌十”“与时间赛跑”完成的。“最初我画出图纸,在网上寻找开发企业,仅有一家企业接洽,对方不但开出了高达六位数的经费需求,还提出要近10个人的团队研发半年才能完成。”远水不救近火,赵阅群干脆从网上买来所需电子元器件和其他材料,对照电路图,亲手焊接、组装、调试,仅用了20多天,就完成了无人机检零装备关键部件的改造。

如今,这位“新伙伴”已和赵阅群先后10余次奔赴排险现场,均圆满完成任务。“眼下一线仍更多依赖传统带电作业方式,边摸索边创新,实践永远是最好的老师”,赵阅群说他喜欢看除夕夜通明的万家灯火,“会觉得当初的选择,别特值!”YMG全媒体记者 杨健 通讯员 马学利 

只为听居民一句“暖气热乎”连续值守15个年三十

人物名片

王野,46岁,烟台500供热公司一公司凤凰台班班长,在岗15年。

新年心语

您家的温暖,我们的心愿。

大年三十对于多数市民,是举家团圆、其乐陶陶的时刻,但对于500供热一公司凤凰台班班长王野而言,却是和同事一道通宵值守、随时准备奔赴抢修现场的普通工作日。从2003年入职,王野在值班室已经连续过了15个除夕夜。

18℃,是正常供暖应达的标准温度,但对于老旧小区偏多的凤凰台片,确保18℃,王野和11名同事,要付出更多。“老旧小区占到供暖总户数的70%,户型陈旧、保温能力较差,室内用热设施老化,不少用户尚未进行分户改造,热散失大。老旧小区供热管线‘七拐八绕’,部分排气阀安装在阁楼年久失修,都给上门维修增加了难度。”不善言辞的王野,提起供暖保障,话多了起来。供暖季近6个月里,班组12个人,除日常上班,每3天就要通宵值一次夜班,平均每人每天多上四五个小时。

腊月二十七上午9时,记者来到到凤凰台班时,王野已经接听了一个多小时报修电话。一边安排同事对反映供热温度偏低用户回访,一边在本子上记录报修地点、联系人电话,一页纸上写得满满当当。电话暂歇间隙,王野将距离较近的报修地址汇总,分派给班组其他成员,和用户预约上门时间、布置检修方案。一通安排下来,王野嗓音明显沙哑:“12月初最忙时,一上午接70多个电话,电话不响时,耳朵都会幻听电话响了。”

期间,桌上一封感谢信引起记者注意。1月上旬,凤凰台三街王美君老人所住单元楼因管道故障恢复供暖后整座楼室内温度迟迟不达标,老两口腿脚活动不便,几家邻居又有上学的孩子。11日早6点多,王野和三位班组成员上门检修,大半个上午,从排气到更换部件,最终单元楼故障全部排除。心疼王野他们身上衣服被管道水淋湿了一遍又一遍,王美君一家特意送来了感谢信。

“您好,供热维修。” 中午11时,王野来到凤凰台报修用户家。套上鞋套,拿出测温枪,逐屋逐片测温,在仔细听取用户问题反应后,王野根据判断找到供热主管排气阀。随着积气排出,不多时,用户家中暖气片热了起来。“管道‘积气’是老旧小区热力管网常见情况。哪怕住户不在,也要维修好后,在户门上贴上纸条,告知故障所在和维修结果。”王野说。

春节值班,最怕啥?王野不假思索:“下雪。”今冬第一场降雪当晚和次日,是用户报修最集中时段,除1人留守接听报修,班组其余11人全部上阵上门抢修。“路上结冰,小区内积雪未清,维修车辆夜间上路有危险,我们只能深一脚浅一脚踩着积雪路上门排险。”

降雪也是供热管线破裂、渗水的高发期,一旦发生“爆管”,王野和班组同事必须多人出动,扛着梯子、管线,逐个管道、逐个阀门排查漏点。遇到管线破裂严重时,必须迎面奔涌而出的水流,原地进行焊接修复或者更换管线,一干就是几个小时,“水灌进鞋,冻成冰,脱都脱不下”。

令王野动容的是,15年没与家人过一个除夕夜,媳妇从最初的不理解、埋怨,到每年年三十默默装上一盒饺子,到值班室陪他吃年夜饭。“15年个春节不着家,对每一位家人都有说不完的‘对不起’。但听到住户打来电话,‘暖气热乎了’,都会觉得心窝子暖!”YMG全媒体记者 杨健 通讯员 刘亚林 

每天都和死神“赛跑”只为让病人有质量地活着

人物名片

毓璜顶医院神经外科(ICU)医生管丽娜

新年心语

希望所有的患者能够康复出院。

医护人员脚步匆匆,各种仪器提示音此起彼伏。无论外面年味儿多浓,似乎都与此无关,这里是毓璜顶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

“躺在这里的病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健健康康活着,而我们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有质量地活着。”管丽娜是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里的一名医生,几乎每天都在和死神打交道,工作18年,她已记不清从死神手中抢回来多少人。

早晨7:15分,管丽娜已经穿上白大褂,急匆匆进入病房,查看新入患者,血压、心跳、尿量、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及头部引流情况……看指标有没有变化,一边查看患者病情记录,一边做出判断,“今儿对3床患者的用药调整一下,对7床患者的气道清理一下。”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共有16张病床,都是颅脑损伤患者。与其他科室不同的是,在这里治疗的患者没有肢体语言表达能力,完全要靠医生护士在床边24小时监测,发现病情变化的“蛛丝马迹”。

“每天的交接班时间,科里的医生会围坐在一起,将比较特殊的病例拿出来一起商讨治疗方案。看到患者康复出院,就觉得幸福!”管丽娜说。

说到幸福感,管丽娜给记者拿出了手机照片。一个高大的小伙坐在床上,正在开心的吃饺子。小伙23岁,大三学生,因打篮球不慎摔倒,入院时瞳孔放大、无意识,确诊为创伤性脑疝。情况紧急,医生立即为其实施了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手术。术后一段时间,几经波折,反复出现不稳定情况。医生每天商讨治疗方案,想尽办法逆转病情,果断制定抢救措施,每天床边换药,进行头部积液引流,希望奇迹发生。

在父母及医护人员近三个月精心护理之后,小伙渐渐有了意识,醒来的第一句话是对管丽娜说了两个字:“谢谢”。听到这两字,管丽娜和同事拥抱在一起。“奇迹出现了!”“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们做到了!”

如果说医生忙碌起来像个不停旋转的陀螺,那么外科重症监护室的医生不仅要转,还要高速运转。重症监护室时常会接收重症颅脑损伤病人,出现突发情况,对值班医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管丽娜笑说:“我们科里的每一位医生,18般’武艺’样样精通,工作起来的状态个个像个’战士’!”

气管插管,呼吸机,吸痰、B超监测及引导治疗、纤维支气管镜、血流动力学监测及治疗、血滤……作为ICU医生,这些跨专业技术必须精通掌握,以应对各类突发紧急情况,为患者赢得宝贵时间。“管医生,15床氧饱和度下降,需要深度吸痰”,“这个我来看!”话落间,查体、吸痰、调呼吸机及药物泵速,管丽娜一连串娴熟的操作之后起吸痰设备,患者稳定下来。

管丽娜记得,一次值夜班,一晚收治14位脑出血及脑外伤患者,是工作18年来最多的一次,高度精神集中下忙碌一宿,次日依然得打鸡血保持“战斗”状态。

一年365天,天天都是工作日,手机24小时开机,但她从来不玩手机。“看书是我最大的爱好。”每天回到家再怎么累,管丽娜睡前依然要拿出专业书籍,把白天遇到的疑难病情再仔细地研究一番。

她的手机里全是患者的照片。有的是病人的检查资料,有的是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情形,甚至有不少是患者的尿便及痰液照片,大部分是患者出院后的生活照。把痊愈的患者送出院,对她而言,并不意味着工作结束。每一位病人,都是一个长久的牵挂。YMG全媒体记者 全百惠 通讯员 李成修 马瑾

守护“蓝焰”的“特种兵”

工作状态由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瞬间组成

人物名片

李相国,52岁,新奥燃气抢险队“团结班”班长,抢险一线工作15年。

新年心语

排危除险换万家安乐,守护“蓝色火焰”,守护你我。

进入腊月二十六,满城年味。

一大早,李相国刚上班对讲机就传来抢险队队长林乐工地道的烟台“土话”:紧溜地,开发区湘潭路管道有漏点……李相国急忙召集了几名队员,开着抢险车火速赶往现场。

路上,李相国反复对记者强调:“到现场采访千万注意安全。”由于不了解现场情况,记者对这个嘱咐一开始还真没当回事。

前往处理的漏点是巡线员发现的,需要开挖土方才能进一步确定漏点具体位置并完成修复抢险。此处的燃气管线阀门已经关闭,该区域上百户居民和工商户已暂时停气。

抄起铁锨,李相国与施工队一起挖起来。为抢时间,大家动作加快;为了不对燃气管道造成二次破坏,还得小心翼翼。幸运的是,近几日天气较暖,土质没上冻,开挖比较顺利,50多分钟过去,一个两米见方的土坑呈现在眼前。

李相国跳进坑里,利用检测仪器细心寻找最终发现漏点。此时,空气中弥漫着天然气的味道。就在李相国与队员在对漏点进行堵漏、焊接的时候,漏点处突然窜出了半米高的火焰。记者瞬间被吓出一身冷汗,本能地退后几步,但蹲在坑里的李相国,脚都未挪,继续作业。火焰紧贴着李相国的手和脸,队员赶忙拿面罩为他做防护。半个小时后,漏点成功补好,险情排除。

像这样的带气作业,在李相国的抢险工作中很常见,即便关闭了管道阀门,管道里也存有余气,遇到焊接火花就会燃烧。使用吹扫设备清除余气虽然安全,却需要一两个小时,“快过年了,没燃气老百姓和开饭店的,得急成啥样?”

李相国右手有一处伤疤,他说是六七年前抢险时留下的,“队员哪个身上没点伤,烧伤、烫伤、切割伤……”李相国边收拾焊接工具边说,“其实,最危险的时候是火灾现场的排险!”原来,燃气抢险队员也是“编外消防队员”,消防队与燃气抢险队实现联动,发生火情时,如果现场有燃气管线,消防队会第一时间与燃气抢险队联系,队员们快速赶到火场,冒着随时都会发生爆炸的危险,冲进火海关闭燃气阀门。

上午10点多,抢险车刚行驶到化工路时,李相国的对讲机又响起来,原来是幸福南路一户居民阳台外的燃气管道起火了。抢险车马上闪起警灯并加速,还好,市区因限号道路畅通。一到现场,李相国迅速指挥队员关闭燃气阀门,然后登上梯子进行检查,原来是燃气管道外缠了一道电线,电线因长期被风吹与管道产生摩擦,电线外的绝缘皮被磨破,电线打火将燃气管道击破了一个小孔。李相国赶紧疏散围观的居民,并通知物业部门对电线进行妥善处理,然后以最快的速度修复燃气管道。从接警到排除险情仅用了十几分钟。居民们围拢上来,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中午,队员们刚吃完午饭又传接到警情,芝罘区环翠小区旁发现一处漏点,李相国赶紧戴上安全帽……

在新奥燃气,像李相国这样的抢险队共有28名队员,队员们轮班值守,为了保持工作的连贯性,一个班是24小时,从早8点干到次日早8点,担负着烟台2700余公里燃气管网、70多万户民用户和1700多工商户的燃气泄漏抢修和管网带气作业任务。YMG全媒体记者 刘海玲 

王惠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

关于水母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 版权声明 | 平台公约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电话:12377举报邮箱: 侵权假冒举报:0535-1231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5-6631312举报邮箱(未成年人的举报平台):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站疫情防控有害信息专项举报入口:jubao@shm.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专区暴恐举报网暴举报

  • 水母网官网微信

  • 水母网官网微博
本站官方网址www.shm.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