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8 06:56:35
来源:水母网

水母网10月18日讯 (YMG记者 杨春娜)一捧鲜花,寄托哀思。一面红旗,传承精神。
昨天上午,参加“喜迎十九大 红色胶东行”的近百名胶东子弟兵后代,来到蓬莱栾家口八路军挺进东北渡海出发地,在纪念碑前,献上鲜花。
1945年,也是这样的秋天。胶东军区10个团、共计两万一千多名子弟兵,在吴克华、彭嘉庆、欧阳文等的率领下,从黄县龙口、蓬莱栾家口乘船出发,横渡渤海,挺进东北,拉开了东北解放战争的序幕。
吴彤生,吴克华的女儿,彭澎,彭嘉庆的儿子。两位革命前辈的后代,72年后,再次相聚在渡海出发地,代表胶东子弟兵后代致辞献花。今年89岁高龄的董秀芝当年亲历过渡海,从烟台漂流一夜到了大连。这次为了“回家看看”,老人家不辞劳苦,报名参加活动,从广州赶到烟台。
吴彤生告诉记者,1945年9月,中共中央电告山东分局“必须在二十天至一月内渡过二三万部队和干部,否则决不能完成你们的战略任务。”“必须用全力迅速组织渡海。”
由海路进入东北,胶东的地理距离最近。胶东军区奉命迅速抽调第5师、第6师以及几个军分区独立团,共计10个团的兵力挺进东北。
中共胶东区委和胶东军区立即在龙口设立海运指挥部,由许世友司令员亲自负责指挥。为保证海运畅通无阻,胶东军区部队解放了烟台附近的崆峒岛和内长山列岛,控制了渤海海峡,并在岛上设立兵站,囤积淡水、粮食,保障海运的安全和供应。胶东各级党政组织迅速发动人民群众克服困难,夜以继日为渡海部队准备烙饼子、咸菜疙瘩和缝制过冬的棉衣,全力动员调集沿海的船只、船工,为子弟兵出征东北打开了通道。
挺进东北的胶东各部队接到命令后,日夜兼程,迅疾向指定的出发港口集结。
1945年9月22日~11月初,挺进东北的胶东部队从黄县龙口、蓬莱栾家口乘船出发。出发前,部队的重武器及辎重全部留下,每个班只携带一支步枪、几颗手榴弹。海上风高浪急,不时有美国与国民党军舰游弋,胶东子弟兵一身是胆,不畏艰险,相继在兴城、庄河、皮口、大孤山一带登陆,实现了我军抢占东北的战略意图。同时,林一山等率3000余名地方干部也随军前往东北。渡海过程,何其艰难?“我父亲渡海的时候,还带着3岁的姐姐,很多前辈也都是拖家带口,在海上漂流几天几夜。”吴彤生说。“我父亲说过,他们乘坐的是一条运送虾酱的渔船,味道特别大,船上的人都晕船,呕吐、头晕。”江海的女儿江迎建告诉记者。“我父亲他们伪装成渔民,乘坐的是一条渔船。在海上曾经遭遇了美国军舰。军舰用探照灯看过之后,没把这艘小渔船放在眼里,这才躲过一劫。”刘建秋的儿子刘学艺告诉记者……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胶东人民硬是用落后的运输工具,赶在美国军舰输送的国民党军之前,将5万余人的山东八路军部队和6千多名地方干部运送到了东北,为我党抢占东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来到这里,我们更加感悟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更加体会到坚守信仰理念的必要。如果我父亲有在天之灵,他一定会为今天烟台的成就感到欣慰。”吴彤生说。“我经常回烟台,每次都看到城市建设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善良勤劳的品质,一直延续至今。”董秀芝也为烟台的发展点赞。不忘初心,继续前行。72年前,纪念碑下响起了的是渡海冲锋号;72年后,纪念碑下响彻的是革命后代的庄严承诺:“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我们这些由中国人民哺育的、与中国共产党血肉相连的胶东子弟兵后代,向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宣誓:不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始终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永不背弃父辈的信仰!”
王惠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