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09 09:32:37
来源:水母网

水母网5月9日讯(YMG记者 杨春娜通讯员 曲增新 摄影报道)又到5月,杨淑惠照例回到日照老家,在爷爷杨禄奎坟前上一炷香。
68年前,也就是1947年5月23日下午5:40,“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工作人员史鲁域祺驾驶中型吉普自烟台大马路东森林路向东南飞驰,横冲直撞,将人力车夫杨禄奎当场撞死。时隔一天,《烟台日报》头版以《联总人员史鲁域祺纵车碾死洋车夫》为题进行报道,并以肩题“是可忍孰不可忍”表明自己的态度。在接下来不到两个月时间,《烟台日报》共发稿54篇。最终,法庭根据其悔罪态度判处史鲁域祺有期徒刑两年,并且为中国受害人披麻戴孝、赔偿损失、登报道歉。“是《烟台日报》为百姓鼓与呼,才促成事情圆满解决。”杨禄奎的孙子杨淑惠对此深表感激:“感谢《烟台日报》的伸张正义和无私援助。我奶奶常说,没有共产党的帮助,没有报纸的报道,就没有咱这一家的‘新生’……”
市政府大礼堂“历史审判”
“纵观我们一家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解救了我们,使我们一家从此脱离了苦难,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没有共产党,也就没有我们一家。”杨禄奎小儿子杨宝田在网上的回忆录里写到。这个事发时仅三岁的孩子,如今已经年过七旬,因为悲痛,他常常边敲击键盘边落泪。
遍访知情者,杨宝田将当年那场正义的审判情形再现。
时值烟台第一次解放,人民民主意识觉醒,而“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又为扶植蒋介石打内战的美国所把持,于是,以“杨禄奎事件”为导火线在解放区的第一座海港城市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帝运动。
起初,史鲁域祺对此拒不认罪,且“联总”驻烟办事处负责人百般抵赖。当时的烟台市长姚仲民当即派代表与“联总”交涉,最终迫使他们将凶犯交给我地方法院扣押,并为死者举行了规模隆重的追悼大会和送殡仪式。烟台市地方法院成立的临时法庭对史鲁域祺进行了公开审判,到庭的代表达300多人。在审判中,这个曾声称“在蒋管区轧死个普通老百姓比轧死头驴还便宜”的史鲁域祺,不得不在中国法律面前低头认罪、接受审判。
5月28日,“联总”驻烟代表李普尔在《烟台日报》上刊登了《道歉书》,并同意拿出3400美元作为赔偿费和抚恤费。
6月16日,烟台市政府成立临时法庭,对史鲁域祺进行公开审判。“杨禄奎事件”审判地设在当时的市政府大礼堂,这栋三层砖石结构的洋式楼房位于芝罘区太平街,建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现保存完好。2004年4月30日,这里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鉴于史鲁域祺认罪态度较好,“联总”驻烟办事处又全部答应了我方提出的要求,最后我方宽大处理史鲁域祺,准许其取保释放。7月5日,史鲁域祺在《烟台日报》上发表了《向中国人民的悔过书》。
68年前的“涉外刑事第一案”,以烟台人的胜利而告终。
亲历者后代成亲人
“杨禄奎事件”,曾上了教科书,拍成了电视剧,影响了几代人。在烟台山胶东革命纪念馆里,还陈列着当年的《烟台日报》发表的稿件,完整地讲述了惨剧发生、党领导下的烟台人民政府向“联总”烟台办事处提出严重抗议、送葬和赔偿以及宣判等时间全过程。
杨禄奎一家人的命运也因此而改变。
昨天,在烟台大学修建科办公室内,记者见到了杨禄奎的孙子杨淑惠。在爷爷遭遇不幸后,奶奶在1977年病故,父亲也已经去世多年。已经63岁的他,坚持每年带着家人回老家扫墓。现在,杨家后人分居烟台、大连两地,杨淑惠和妻子都在烟台大学工作,儿子也上了班。
杨淑惠告诉记者,爷爷是家里的顶梁柱,去世之后全家获得了许多烟台好心人的帮助。“奶奶经常提的一位刘区长,在他的帮助下,用一部分赔偿款,买了一座四合院。”杨淑惠说。
当年帮助过杨淑惠一家的好心人,如今也像亲戚一样走动起来。杨淑惠已经想办法与那位刘区长的孙女联系上,虽没见过面,但经常互寄礼物。在爷爷遇难时,一位正在锄地的老农目睹了这个过程,帮助围堵史鲁域祺。杨淑惠与老人的孙子王祺保持联系,像亲兄弟一样,经常聚聚。“人得知道感恩。”杨淑惠说,这一切都得益于当年党和政府对他爷爷事件的处理,得益于当年《烟台日报》的连续报道,为事件圆满解决营造了强大舆论宣传力量,为这一外交史上的重要胜利作出特殊贡献。
《烟台山作证》再现外交风云
时隔多年,烟台人对“杨禄奎事件”始终没有忘怀。2009年,以杨禄奎事件为蓝本的吕剧《烟台山作证》走上舞台,再现当年解放区外交风云。这部吕剧在烟台大剧院公演之后,引发强烈反响。《烟台山作证》也获得了山东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优秀作品奖。
公演当天,近千市民走进剧院。剧场内一改往日红色幕布的舞台设计,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巨大的1947年5月25日《烟台日报》头版,上面的内容是《烟台日报》对该事件的第一篇报道,以及后续报道的叠印。
整部戏通过7场情节紧扣、入情入理的精彩表演,再现了当年“杨禄奎事件”从惨剧发生到圆满解决的全过程。两名“报童”则在7场戏的串场中,通过叫卖《烟台日报》对于“杨禄奎事件”的跟踪报道,将整场剧情巧妙串联。
观众看完后表示,《烟台山作证》主题鲜明,意义深刻,“杨禄奎事件”的圆满解决体现了民主政权的力量、人民团结的力量和烟台传媒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历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尊重人权,捍卫民族尊严的真实写照。
责任编辑:安雨山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