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08 07:59:18
来源:城市信报
◎历史学家
这样的下水道得益于德的“雄心”
为了能更详细地了解德建下水道的历史,6月7日下午,记者采访到了原青岛市图书馆馆长鲁海先生,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青岛本地人,在他的生活经历中也留有下水道的记忆,而且多年来他也对此有所关注和研究。
下水道得益于德国人的“雄心”
鲁海先生说,1898年,德国殖民军登陆青岛,相比较美国而言,德国的兴起是比较晚的,他们雄心勃勃,想把当时只有两万人的渔村,建成“样板殖民地”。德国人在青岛的建设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他们调集了一流的城市规划专家和建筑设计师来到青岛,按照19世纪末欧洲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设计形成了青岛的城市规划,而先进的排水系统仅仅只是当时青岛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在当时的殖民区我们根本找不到一模一样的两栋楼,并且在那个时候德国人就已经把电线设在地下,这些设计在现在看来都是非常先进的,而且一直沿用到现在。
德建下水道区域东西长、南北短
德国殖民统治时期,青岛被划分为了两个区:一个是禁止中国人居住的青岛区,另一个则是华人居住的鲍岛区。德国人从1899年开始铺设先进的地下管网,一次就铺了3500米。德国人对中国人是有歧视性的,他们只在青岛区铺设了先进的地下管网工程,而华人区则一直使用雨污合流。青岛地势南低北高,丘陵地貌,德国人在青岛大规模铺设下水管道也是顺山势集中在南部老城区的沿海一线,整个区域东西长,南北短。范围大概为:西到铁路,北到保定路、德县路、关海山、信号山、太平山,东到太平角六路。
下水道曾经是孩子们的玩耍之地
采访过程中,说起下水道留给他的回忆,鲁海先生兴致勃勃地谈了起来。他说小时候下水道里面非常干净,那里是孩子们的玩耍场地。“在我小的时候经常会钻到这个排水管道中玩耍,相信现在很多老青岛人都有这样的记忆。记得小时候我经常从栈桥附近的排水口进入,然后再从肥城路中山路路口钻出来,或者从中山路曲阜路路口跑出来。”鲁海先生说,他的儿子小时候还去过下水道里面,而这种记忆也延续了两代人。
“文革”时期还被用作人防工程
记者在下水道探访时,曾看到多个楼梯间,而且上面就是地面,让人不解其为何用。而这个问题,在鲁海先生那里得到了答案。
“文化大革命时期,德建下水道还被作为了人防工程,排水道上开了很多口,里面修设了台阶。每一个通风口上面都有水泥块盖板盖着,盖板上有两个铁拉手,板子并不是很重 ,我们可以直接拉开进入,若是在排水道里面只要用力一顶,就能将顶板顶开。”鲁海说,“当时中国的其他城市非常羡慕青岛,德国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个排水道,让我们在‘深挖洞’时期,节省了不少人力。”
天然河道被填,致局部地区积水
“在我的记忆里,青岛没有出现过什么洪涝灾害,但是一到暴雨天气,青岛会有几个有名的积水处,比如青岛区的人民会堂处和鲍岛区的青海路,这些积水点都是人为造成的,原本这些地方附近都有地上河流的,天然起到泄雨水的作用。”鲁海告诉记者,“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这些河流被填,改建成了马路或者盖上了高楼,加上城市到处在硬化,雨水无法渗漏,只能顺着地势汇集到这些地势低洼的地方,就造成了严重积水。” 文/记者 李伟伟 牛青青 图/记者 李隽辉
◎记者手记
手机终于响起我才不再焦急
我是负责在管道外接应他们的,在他们第一次进入管道的时候我非常紧张,刚刚接到采访任务,领导千万次的嘱咐,让我一定随时和管道内的他们保持联系,一旦出现任何情况立马报警。我认真地站在洞口等待,在他们刚刚进入洞口的前15分钟我还能够听到他们谈话的声音。可是当半个小时后洞内只能听到隐约的井盖被撞击的声音,向管道内大声吼叫,无人应答。拨打两位记者的电话,全部无法接通。“我该不该报警呢?”站在洞口犹豫了一会,决定继续等待。大概一个多小时后,我的手机终于响起,太好了,他们很平安。记者 牛青青
刘家昌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